↑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37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26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A. 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 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 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 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

    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7 题
  1. 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A. 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

    B. 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 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

    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

    西台(右相)

    东台(左相)

    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

    紫微省(紫微令)

    黄门省(黄门监)

    尚书省(左右丞相)

    A. 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 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 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 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疆城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最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文景两代的政策

    A. 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 解决了“王国问题”

    C.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调整中央行政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 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D. 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 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

    A. 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 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 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 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 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 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面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 争霸战争频繁

    B. 生产工具的改进

    C. 少数民族南下

    D. 人口的大量迁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宋代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这一做法有助于

    A. 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

    B. 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C. 政治权利向社会基层扩展

    D. 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

    A.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 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

    C. 旨在限制商业发展

    D. 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初,根据军功大小选任官吏,“吏多军功”;但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这一改变旨在

    A. 削弱丞相的人事任免权

    B. 提高官员群体的素质

    C. 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 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隋唐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占据中国古代书籍印刷的主流,而更方便、快捷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在宋元时期出现、发展,但并不占据古代中国印刷的主流地位。这反映了

    A. 农耕文明对文化教育需求有限

    B. 专制主义制度的强化压抑了文化发展与进步

    C. 社会发展迟滞使科技进步缓慢

    D. 重农抑商政策使经济对文化发展无拉动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件。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有悖礼制。司马光意在

    A. 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

    B. 希望效仿西周实行分封制

    C. 批判三家分晋对礼制的僭越

    D. 为支持变法提供历史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C.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

    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 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 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 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 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 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 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 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 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B. 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董仲舒曾经提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A. 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 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 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 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A. 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 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C. 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 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西汉以来,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纷争不已,唐初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仰靠,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这一举措

    A. 导致唐以后儒学家因循守旧

    B. 规范官员的从政行为

    C. 有利于儒学与其他思想融合

    D. 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中出现主民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以及官、职、差遣的分离。这种体制

    A. 显示出理性精神

    B. 结束了藩镇割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体现了文人治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熟悉多种手工技巧,精通器械制造,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记载,墨子砍削竹木做成飞鸢使之飞高空,几日不落,还说他曾经顷刻之间削三寸之木制成一个能载六百斤重的轴承。这说明

    A. 研究历史需结合特定的环境

    B. 应审视史料信息的真实性

    C. 史书不能客观再现历史真相

    D. 时代愈近历史评价愈客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北宋时,商税额在三万贯以上的城市有三十九个。这些城市没有一个不是“州”的治所所在,其中还有很多是“路”的首府。这说明

    A. 北宋统治者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C. 商品经济发展需政治权力作为庇护

    D. 政治中心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这反映出

    A. 坊市制逐渐被打破

    B. 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宗教传播阻碍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

    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连接洛阳与淮河。

    开元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C.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减弱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下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村童闹学图》摹本。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生动再现了当时村学孩童的天真本性;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宋代村学管理松散,教学水平偏低的事实。据此可知

    A. 书画作品真实再现客观历史

    B. 风俗画以乡村生活题材为主

    C. 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 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上官婉儿是唐代著名才女,史书记载其与韦皇后一党关系密切。但2014年《考古与文物》刊载的上官婉儿墓志全文显示,她曾强烈反对韦皇后支持下的安乐公主当“皇太女”。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史书记载缺乏任何客观真实性

    B. 文献与实物二重互证可信度高

    C. 墓志考古发现是唯一可信证据

    D. 墓志与史书记载都具有主观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中外朝制度的确立

    B.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D. 选官制度显著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收入中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此可知,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家庭手工业经济走向衰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似乎总是这样的: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正如任何一种信仰,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一旦走入大众,都只会变做同一个样子: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任何一种思想,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无论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一旦走入专制权力,也只会变作同一个样子。

    ——摘编自熊逸《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开辟“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战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  汉初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借助民间和市场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在汉朝开国时的62个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15个郡,盛产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吴楚与大藩国铜山盛布,中央政府铜料缺乏,也大量铸造耗用铜材量少的轻钱,更使货币市场混乱不堪。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汉武帝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所有旧币,销毁各郡国铸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新的“三官五铢”钱。通过这次彻底的货币改革,汉朝的币值稳定下来。

    ——摘编自张金一《最美的中国文化:汉半两到五铢钱的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