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思想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列宁曾经说过: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对列宁所说的第一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B. 人类史上首次推翻封建制的民主革命

    C. 无产阶级首次发动的武装起义

    D.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道出了普通民众向往和平的心愿。毛泽东重庆之行的目的是

    A. 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B. 践行全面抗战的路线

    C. 商讨国内的和平问题

    D.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某论文的分级标题有:一、以亚洲外交为出发点,力争首先成为亚洲盟主;二、以日美关系为基本点,着力开展大国外交;三、以联合国外交为重点,极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四、调整防卫战略,加强军事力量。该论文的主题应是

    A. 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C. 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曰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一首中国军歌,曲调来自法国儿歌《约翰弟弟》(即大家熟知的《两只老虎》),歌词由当时军队中的一位仁人志士填写。其中两句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据歌词可知,该军歌源于

    A. 五四运动

    B. 国民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19年3月21日至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进行国事访问。6天5夜,三国五城,出席40多场双、多边活动。下列不可能是习主席向国际社会传达的讯息是

    A. 推进“一带一路”的倡议

    B. 倡导“多边主义”的主张

    C. 完善“全球治理”的设想

    D. 建立“单极世界”的意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孜上奏指出:“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这反映了

    A. 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

    B. 真正拥有“相职”的是内阁辅臣

    C. 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D. 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共同限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72年,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比赛双方是苏联当时的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和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比·非舍尔,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介入,以便促成这场比赛。这表明冷战期间

    A. 体育竞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

    B. 体育成为美苏竞争的焦点

    C. 文化沦为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D. 美苏重视双方的文化交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92年,波兰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反映出《共产党宣言》

    A. 其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

    B. 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

    C. 其诞生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

    D. 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A. 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A. 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 抗战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

    C. 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口渐消除

    D. 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宣慰司

    D. 行中书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放弃自己的见解,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这次大会

    A. 就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

    B.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D. 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召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在谈到我国古代农民心中的理想社会的时候,有学者认为,农民心中的最理想的国家形态其实是“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他们喜欢把官吏称为“父母官”,他们心目中的皇帝应当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宗法血缘关系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荀子》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B. 设立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推行郡县制,加强控制地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 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

    B. 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

    C. 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和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都被学生殴打。这反映了

    A. 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主要矛盾

    B. 外交官员不注重维护民族利益

    C. 民众的理性法治观念需要加强

    D. 民众的盲目排外思想非常普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学者评论某个事件说:“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 国民革命的开展

    B. 八七会议的召开

    C. 遵义会议的召开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担任过十月革命时期《真理报》副主编的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现成政治图纸”指的是

    A. 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B. 分配土地给农民

    C. 号召俄国人民退出世界大战

    D. 建立苏维埃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从以下1978-2008年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等数量统计表中可知,此时

    A. 人民法律意识提高

    B. 法制建设成就巨大

    C.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D. 基层民主政治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外婆的澎湖湾》是一首广为传唱的台湾民歌,但1981年该曲发表时,却因引发老兵们的思乡情结而遭台湾当局禁止,直到1991年才解禁。促成解禁的原因可能是

    A. 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 “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C. 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D.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与中国达成的某项声明中指出:美国将“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一声明

    A. 促成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B. 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

    C. 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

    D. 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局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幅漫画,漫画中,柜子上写着“核战争”三个字,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该漫画说明当时

    A. 世界冷战格局正在形成

    B. 美苏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 古巴导弹事件持续升级

    D. 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态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北洋时期

    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一再提出废约问题。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宣言要求废止不平等条约,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

    1927年

    武汉国民政府成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外宣言,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

    1935年

    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的废约方针从原来的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改为废除中日间的条约。

    1943年

    中美、中英签署新约,取消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前后,宣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摘编自《党史文汇——中国共产党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材料二  1971年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198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理事国,同时在一些地区性经济金融组织中也开始出现中国的身影。在核不扩散领域,1984年中国积极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为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并在同年推动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是中国有史以来积极主动创建的、并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的一个重要国际组织,这在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史上尤其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废约最终成功的原因并分析其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时期我国参加国际组织活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一些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由于经济滞后、政策失误也会落后,甚至丧失主角地位。一些后起的主角经济发展、政策适当,发生跳跃式的发展,以致后来居上。有的国家原本不是主角,但后来实力强大了,能够制约国际关系,特别是能制约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一旦主角力量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二战后的西欧为例,以“欧洲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