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0 题,其中:
单选题 15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5 题
  1.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 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 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27年,共产党人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可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

    A. 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 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

    C. 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

    D. 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 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 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 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 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魏源曾经建议清政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厂,聘请外国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以及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等各种民用器具。他还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对于能制造西洋船舰、水雷、奇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当时有人批评他的建议过于“失体”,据此可知,这些建议

    A. 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

    B. 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C. 主张制度层面的变革

    D. 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A. 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

    B. 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

    C. 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

    D. 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歌官庄只有132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356965亩,仅敬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有地758739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人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

    A. 租佃关系衰落

    B. 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社会转型艰难

    D. 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时间

    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1948年

    26个

    44.8%

    22个

    37.9%

    10个

    17.3%

    1957年

    73个

    41.5%

    73个

    41.5%

    30个

    17%

    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65位。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百分比分别是34.78%、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为34.78%、65.22%。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这说明了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D.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世纪中期,清政府曾有三次临时性遣使,即1866年斌椿随赫德前往欧洲的观光性访问,1868—1870年蒲安臣使团的“世界性出使”,1870—1871年崇厚因“天津教案”而进行的法国之行。这些举措

    A.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 增强了对外交往的信心

    C. 是主动融入世界的尝试

    D. 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抗战后期,除全国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外,连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45年,国内广泛流传着“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诗句。这突出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中共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确立

    C.国共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

    D.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基本明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农村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近年来,发端于贵州六盘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已在多地启动实施。这两次改革

    A.使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

    B.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促进私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

    D.利用市场激活农村资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开始出现私人法律学校。公元2世纪末,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这些法律学校主要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以使其在行政和法律职业方面谋取职位。这一状况反映出,罗马法

    A. 已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B. 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

    C. 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

    D. 只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工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卢梭认为:正是现代科学启蒙所导致的科学对政治社会的大规模“入侵”造成了公民德性的消失,“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公民)德性也就消失了。”这表明卢梭

    A.对启蒙运动深刻反思

    B.已经走向科学理性对立面

    C.成为宗教神学卫道士

    D.对近代民主政治感到失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村料一: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唐律》中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材料二: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有道家式的“天人合一”(《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也有儒家式的“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这些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已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感不解。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

    ——摘编自林语堂《中国人》

    材料二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的相同主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人文主义对各自近代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信息提取可以从表中一个时期状况论证,也可以结合几个时期综合论证,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内容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论述:

    时间

    内容

    1920年

    由于多次的交谈,一些当时的马列主义者,更加明白了苏俄和苏共的情况,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走俄国人的路”。

    1928年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1928年

    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1956年

    适当调整和平衡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坚持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年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据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