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选择题 19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9 题
  1.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扭转贸易逆差

    B.毒害中国人民

    C.打开中国市场

    D.寻找战争借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 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 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A. 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   B. 实行土地国有,促进经济恢复

    C. 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   D. 改革基层行政,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扩大统治区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 隶书

    B. 小篆

    C. 楷书

    D. 行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汉

    C. 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梭伦改革中,能够充分体现平民参政权的措施是

    A. 实行财产等级制   B. 实行津贴制   C. 设立民众法庭   D. 颁布解负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4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以下各项描述了中国古代中书省的变迁,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政务

    ②设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③中书省仅存空名,另设中书门下

    ④以起草诏令为中书省主要职责

    A. ③④①②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   B. 政府管理失控   C. 经济严重衰退   D. 坊市制度崩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装载的物品通常90%是黄金白银,有时甚至高达98%,只有10%的装载物是各种货物,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A. 中国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 中国是英国的贸易逆差国

    C. 工业革命前西方对中国有强大的经济优势   D. 自然经济隔绝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世纪30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销欧洲,英国绅士风行以中国杭纺做衬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裤子。紫花布以南京为集散地,外商称它为南京布。上述材料反映当时(  )

    A. 南京是政府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

    B. 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尚有竞争优势

    C. 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缓慢

    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梁启超说:“凡改革这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下列戊戌变法的措施中,兼有“除旧”和“布新”的是

    A.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裁撤冗员

    C. 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   D. 设立京师大学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果断抵抗,却寄希望于国联调停,反映了蒋介石在战略上的天真可笑,但究其根本原因是

    A. 蒋介石缺乏爱国之心   B. 蒋介石个人水平有限

    C. 中国科技和军事当时远落后于日本   D. 蒋介石想借日本人之手消灭奉系军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蒋介石曾发表公告说:“此乃初步之胜利,不过聊慰八个月来全国之期望,稍弭(平息)我民族所受之忧患与痛苦。”“此”事指

    A. 百团大战   B. 淞沪会战   C. 台儿庄战役   D. 远征军入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清庭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地位矣”“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也”。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利于

    A. 结束清朝专制统治

    B. 反对军阀复辟帝制

    C.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稳固抗日民族阵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是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中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这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