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骚》)

    (2)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4)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5) 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困于心,衡于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姚燧传

    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人问之,燧曰:“彼番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燧年已七十,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燧不能            堪: 忍受

    B.非身斯世之道也       周:普遍、全面

    C.辞无美            溢:过分

    D.故君子以是之        少:轻视
    2.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燧“为世名儒”的一组是(   )(3分)

    ①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                  ②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③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   ④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⑤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⑥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姚燧三岁时就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育。伯父认为他很愚笨,对他严加管束。

    B.姚燧年轻时认为时人文章远不如古人,心里极不以为然,后经许衡指点、自己努力,终成一代名儒。

    C.人们争先向姚燧索取文章,并以得到姚燧的文章为荣。姚燧也乐在其中,一一满足人们的要求。

    D.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送来的财物,姚燧能分散去留有度,表现了大国的风范和他过人的器量与见识。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3分)                                             

    (2)武宗面谕燧,燧拜辞。(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②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

    [注]①喻:明白。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2分)

    (2)对这同一主张的阐述,孔子和孟子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甘州遍

    (五代)毛文锡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①。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②。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奚: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匈奴别种。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么样的气氛?(3分)                                                 

    (2)下阙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凤姐梦见秦可卿前来告别,说贾府不久将有不幸的事发生,告诉凤姐不可忘“盛筵必散”的俗语,又赠言与凤姐。凤姐醒来惊出一身冷汗。(《红楼梦》)

    B.刘备死后,诸葛亮率军南征孟获,马谡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诸葛亮感慨“幼常足知吾肺腑”,任命他为参军。(《三国演义》)

    C.葛朗台有生以来第三次请客,中场到来的银行家德·格拉桑害怕失去表现的机会,表示愿意自出路费去巴黎为葛朗台实施计划。(《欧也妮•葛朗台》)

    D.为了应对提款风波,吴荪甫毅然决定发信通知那些老存户,声明凡在半个月内要提取他们没有到期的款子,可以特别通融,利息照日子算。(《子夜》)

    E.初八高家放烟火,公馆里的主人仆人们燃起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射,以此来取乐。觉新气愤地责备那些人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             

    ①怎样从容淡定面对社会生活发生的系列变化

    ②尽管他的回答并不能解决人生具体烦恼

    ③汪国真诗歌应运而生

    ④怎样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以适应变革等

    ⑤但那些热情洋溢的诗行确实给大众带来温暖鼓舞与昂扬激励,或许这就是大众对诗人及其诗歌着迷的原因

    ⑥怎样迎接大潮的到来

    ⑦成为青年人乃至民众必须回答的问题

    A.③①⑥④⑦②⑤             B.⑥①④⑦③②⑤

    C.④①⑥⑦③②⑤             D.③②⑥④①⑦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语言阻碍沟通

    董进宇

    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媒介就是语言,然而语言却也时时阻碍着沟通的顺利进行。语言阻碍沟通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普通人和杰出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杰出的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说话明确具体,而普通人则经常性的语言模糊笼统。

    ②一个女人恋爱了三年,最后男朋友跟人走了。这个女人从此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那么这句话到底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难道她和每个男人都谈过恋爱?自然没有,那她怎么知道所有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实际上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男人的愤怒,准确地说是对某个男人的愤怒,但她这句话则笼统地说成了所有的男人,此为笼统、模糊!人类所面对的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人类用有限的词汇这种抽象的概念工具描述表达无限的事物,就出现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产生歧义与模糊的基础。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词语以“意义”,这样在沟通中误解就不可避免了。

    ③比如张三的脑海中有一个意思,他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李四通过声音接收到了这个词语,然后他在自己脑海中把这些词汇组合成了自己的意思,但这个过程中他对这些词汇作了自己的定义。张三的意思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表达出来的时候,可能由于他对词汇的不同定义和他的语言使用能力的限制,已经使词义发生了背离原意的扭曲;而李四在接受张三表达的过程中,由于同样的原因,又使词义发生了第二次扭曲——李四对词汇的定义可能既背离了原意又背离了张三的词汇定义——然后组合成他认为的意思,此时李四极有可能已经把张三原本要表达的意思给完全歪曲变形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每个词的定义都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有两个人的定义完全相同,这个沟通受阻的世界就来自语言的歧义性、模糊性——人和人之间使用相同的词汇,但可能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了误解。

    ④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形式之一是语言。这就是说,人必须依赖语言而存在。人们在表述一件事情时必须把自己心中的意思附着于语言上。但是,在人们用语言表述“这个意思”后,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容易把被语言表述的“这个意思”当作事情本身。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人们用语言进行沟通的时候,却误把语言当作了沟通内容本身。实际上语言不过是人们描述事物的一个工具而已,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所以我们在听人讲话时,绝对不能把对方的“话”当作事情本身。事情本身还得经过仔细求证方可得知。实际上大家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地图从来就不是真实的疆域,地图只是疆域的描述,它跟真实的疆域是有差别的。同样,语言从来就不是真实的事物,若沟通过程中不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沟通受阻往往就不可避免。

    ⑤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人类的囚笼。我们彼此之间的误解隔阂是通过语言形成的,语言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樊篱,语言也构成了人类的囚笼。

    (摘编自《北大讲座》,有删改)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帮助人们沟通,但同时语言也会阻碍人们沟通,导致语言阻碍沟通的问题在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歧义性。

    B.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时候,使用相同的词汇,但各自赋予该词汇的语义完全不同,所以导致了沟通中的误解。

    C.沟通者若认识不到语言描述不能代表事物本身,往往会把语言和事物本身相混淆,这样沟通障碍就难以避免。

    D.人与人之间充满误解,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在于语言,语言这个“人类的囚笼”是造成人们沟通障碍的根源。
    2.请根据文意概括导致语言歧义性、模糊性的原因。(3分)                              

    11.3.请解释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要说明的道理。(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途    中

    梁遇春

    ①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

    ②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可要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和人心的种种情调。你坐在位子上默默地鉴赏,同车的客人们老实地让你从他们的形色举止上去推测他们的生平与当下的心境;外面的行人一一现你眼前,你尽可恣意瞧着,他们并不会晓得,而且他们是这么不断地接连走过,你很可以拿他们来彼此比较。这种普通人的行列的确是比什么赛会都有趣得多,路上源源不绝的行人可说是上帝设计的赛会,当然胜过了我们佳节时红红绿绿的玩意儿了。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的,最能吸收外界的刺激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是无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

    ③所以无论从那一方面说起,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一条的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语说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不幸未得入泮(pàn,“入泮”指考中秀才,编者注),只好多走些路,来见见世面罢!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所怕的就是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的确是无法可办。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诠,便非真谛,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④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觉得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了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⑤我生平所最赏心的许多美景是从到西乡的公共汽车的玻璃窗得来的。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闭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这时我真是神魂飞到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剩下的是闸北污秽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甜蜜的东西看得太久了也会厌烦,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

    ⑥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科学家说我们就归于毁灭了,再也不能重走上这段路途。主张灵魂不灭的人们以为来日方长,这条路我们还能够一再重走上几千万遍。将来的事,谁去管它,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认为行走在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方式,无论是车中、船上还是人行道上都可以见识到不同的风土人情。

    B.“读书是间接的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了解人生”,所以作者认为“读万卷书”比不上 “行万里路”。

    C.第④自然段通过对比说明旅行中的人看到的是死景,而行走在途中的人看到的是自己发现的美景,从而说明“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这一观点。

    D.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独特的心境,他把人生看成一条道路,途中即使遇到许多苦辛,为着路上的风光和有趣的同路人,也值得走下去。

    E.全文语言风趣、幽默,意蕴深沉,作者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生动形象的告诉人们不要因为忘了欣赏身边的景物而虚度人生。
    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3.请探究“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这句话的含义。(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学校长罗家伦

    张昌华

    ①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1928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②时下论及清华大学的校长们,世人首推梅贻琦。梅氏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清华,厥功甚伟,功不可没。但对清华做过奠基工程的罗家伦,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台湾清华大学校史研究者苏云峰说:“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功臣,而不知道罗家伦的奋斗成果与经验,实为梅氏的成就,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

    ③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由美国人退回的部分庚款创办的。罗家伦当校长后,凭着“有一点革命的劲儿”,毅然把清华大学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他反复强调:“在清华大学前面增加‘国立’二字,是中国学术独立的重要标志。”同时,罗家伦想借此理顺清华大学的隶属关系,促使清华大学脱离外交部的管辖,归顺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领导。 

    ④他的就职演说标题是《学术独立与新清华》,希望“自此以后,学校有一新生命……以清华大学来转移全国学风,以尽引导全国青年的使命”,“并以建设清华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流大学,俾与世界先进大学抗衡为职志”。在倡导“学术独立”的同时,随即建立“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主体,教授为核心,大师为旗帜,并提高教授的待遇。罗家伦“要大学好,必先要师资好”,他以“至公至正”的精神为青年择师,公开表示在选聘教授时,坚决“不把任何一个教授地位做人情,也坚决不以我自己的好恶来定去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教职员工中凡不称职、不勤勉者一概辞退,甚至大刀阔斧砍去一些“滥竽”,包括洋人。

    ⑤罗家伦如果发现自己有做得欠妥的地方,马上纠偏。他刚到清华,不重视体育,把体育部主任马约翰降职降薪。不久,马约翰率清华足球队到天津参加华北区足球赛,得了冠军。回校时,全校同学燃放爆竹,热烈欢迎,把马约翰从校西门一直抬到校内。罗家伦立即将马约翰提为教授,恢复原职原薪,而且还送他一只银杯作纪念。

    ⑥在招生上,罗家伦开创了在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他操办此事有点“独断专行”,只在学校拟定的招生简章上加上“男女兼收”四个字,一开学就招了十五位女生;而如果事先呈报大学院批准,还不知道会推诿到什么时候。对特殊人才,他坚持破格录取,钱钟书即为一例。钱钟书说“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语还可以……蒙他特准而入学”。这两位年龄相差一轮的校长和学生,后来常切磋诗词,引为知音,成为诗坛的佳话。

    ⑦罗家伦办学是有战略眼光的。为了使清华长足发展,他想筹建图书馆、生物馆、学生宿舍和气象台等教学设施。到任不久,就提出动用清华基金用于六项建设,同时要求改革现行的基金管理模式,提出由清华自己掌握清华基金。他所以耿耿于此,是因为他偶然发现外交部掌权者利用清华基金大肆中饱私囊。面对外交部强烈的反对,罗家伦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五个月内三次向教育部提交辞呈,以“辞”抗争。他说:“我辞职不是对黑暗势力的屈服,我是要以我的辞职,换取清华资金的安全与独立,和清华隶属系统的正规化。”一场“恶斗”后,基金回归清华,六大建设项目的款子终于落到实处。

    ⑧1930年,罗家伦黯然离开清华。在他晚年所作的《我和清华大学》中有一段自我评说:“我虽然主持清华不过两年,可是我相信我这两年中艰苦的奋斗,为清华打下了一个学术的基础。”

    ⑨清华大学从改制到抗日战争爆发不到十年,就培养出钱锺书、费孝通、王力、季羡林、曹禺、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何泽慧、王大珩、赵九章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一个群星璀灿的时代。这一切,难道与罗家伦的开创性贡献没有关系吗?

                                   (摘编自张昌华的《曾经风雅》)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提到梅贻琦校长,目的是以他被公认的功臣地位烘托传主对清华所做的奠基贡献。

    B.罗家伦决意在清华大学前面增加‘国立’二字,既想凸显学术独立的追求,又想借此摆脱外交部对学校的管辖。

    C.在大刀阔斧裁并冗员时,马约翰被误解为滥竽充数者而被降职降薪,他所带的足球队夺冠后,罗家伦立即将他恢复原职原薪。

    D.罗家伦做事独断专行,招生时未经许可就“男女兼收”,这是他黯然离开清华的重要原因。

    E.罗家伦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多次向教育部提交辞呈,最终争取到清华基金的掌握权和清华隶属系统的正规化。
    2.第④段多处引用罗家伦校长的原话,有什么作用?(4分)                                                    

    14.3.请根据文本,探析罗家伦如何为清华打下了一个学术的基础。(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单位向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捐款的倡议书中的一段话,请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①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北纬28.2度,东经84.7度)。②受此影响,西藏日喀则市部分县受灾严重,    (jié)至28日17时,地震已造成西藏25人死亡、4人失踪、383人受伤,近3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③这一切让我们没齿难忘。④ “地震无情人有情”,为此,我们发出为灾区奉献爱心,帮助受灾人民重建美丽家园,⑤陪伴他们一起扶平伤痛,走出困境,迎接希望。⑥我们倡议: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以不低于二百元的标准,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上面的文字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修改。(2分)     改为     

    (3)这封倡议书存在语言不够规范得体的情况,请指出三处并加以修改。(6分)

    序号

    修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4月15日,清华、北大各自公布了专门针对农村学子的自主招生计划,扩大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农村考生的计划招生人数。入选清华“自强计划”的优秀农村学子,最高可降65分;获北大“筑梦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最高可获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录取的优惠政策。此消息一出,便在网友中引发热议。有人点赞,也有人指责。

    你对高校为农村学子降分的政策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苏洵

    每临大事有静气——翁同龢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