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单选题 3 题,选择题 26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 题
  1.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设置参知政事

    ②废丞相、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④创立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①③

    D. ④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A. 御史大夫

    B. 中书省

    C. 殿阁大学士

    D. 军机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6 题
  1. 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

    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 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 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C. 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

    D. 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贵族能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政治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贏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 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 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 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某史书这样描述某个机构:“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史书所描述的机构应该是

    A. 唐朝尚书省

    B. 唐朝中书省

    C. 唐朝门下省

    D. 元朝中书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这段话反映了

    A. 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B. 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加民主政治

    C. 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 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A. 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 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 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 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

    B. 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C. 公民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D. 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是不可取的

    B. 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 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考证,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陈姓源流反映了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

    A. 郡县制

    B. 行省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为巩固统治,西周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实行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察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了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这是广州建置的开始。当时的任嚣

    A. 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

    B. 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

    C. 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一定的封地

    D. 享有世袭的权利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A.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唐朝设置节度使

    D. 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汉武帝发布诏令:“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该做法

    A. 得到了各位诸侯的衷心拥护

    B. 有效地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C.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法令出一”

    C. “别黑白而定一尊”

    D.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宋朝以前,丞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连站着都不行,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丞相和皇帝的关系日渐疏远

    C. 满族和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D. 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A. 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 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宋史》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唐朝与其职权类似的机构是

    A. 礼部

    B. 吏部

    C. 户部

    D. 工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A. 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B. 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D. 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该规定的实质是:

    A. 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

    B.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 习惯法影响巨大

    D. 法律至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列关于雅典民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

    B. 伯利克里期间发展到顶峰

    C. 凡20岁以上的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D. 梭伦的改革为其奠定了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元前3世纪,古希腊艺术家创造出了著名雕像《维纳斯》,同时期的中国秦朝也出现了闻名世界的兵马俑,对这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 都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

    C. 都因为农耕经济的发展而产

    D.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马尔西安在其《法学阶梯》中描述道:“被放逐者(犯了错误被逐出罗马市)丧失公民权而保留自由权,他丧失公民法,却能使用万民法……”据此判断,这个“被放逐者”的身份变为

    A. 罗马公民

    B. 自由民

    C. 奴隶

    D. 罗马的没落贵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罗马法专家巴里·尼古拉斯教授说:“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指定的话语。……如果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陷(如错误或者恶意),法律后果仍然产生。”这说明早期罗马法

    A. 外在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B. 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贵族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D. 司法程序缺乏公正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万民法部分继承了公民法的内容

    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 公民法涉及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叉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己。

    ——《朱子语类》

    材料四: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l《政治文明历程》

    (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2)据材料二三回答秦朝和唐朝为建立和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3)依据材料四,回答清朝设置军机处产生的重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