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D.所谓“天”就是天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C.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坊市制继续实行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亚里士多德说:“有些批评家所以要责备梭伦也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这样的批评是因为雅典(   )

    A.过度关注平民损害贵族               B.民主制度的弊端显现

    C.德才兼备之人遭到排斥             D.陪审法庭高于行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罗马法体现了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特点,在程序法方面作了很多规定。如: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托辞不去或企图逃避,原告有权拘捕之;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司法部门以权谋私               D.使原告的利益不受侵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

    A.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天赋人权                      D.主权在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 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说明(   )

    A.英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B.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C.工业资产阶级需要表达自身的利益和要求

    D.议会中的议员就是本阶级利益的代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中俄两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这两部巨著的共同意义是(   )

    A.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批判和揭露了社会矛盾

    C.开创了新的文学流派                  D.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并分析不利于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分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 》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1)据材料一,美国是如何实现《独立宣言》所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你对此有何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趴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而煤的供应停止,没有电,使得许多企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材料二   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大就任校长职。他提出办学应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不干涉主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

    蔡元培聘请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新派” 教员到北大执教,如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马寅初、胡适、马叙伦、李四光等。他们在介绍世界学术成果,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延聘新教员时,蔡元培只问有无学识,不问他是什么派别、资格、年龄乃至国籍。同时,也裁汰了一批不称职的本国教员和外籍教员。北大教师在政治上有不同主张的派别:共产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职演说,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提倡让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独立去评判。他还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为改造北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