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选择题 18 题,解答题 11 题,填空题 5 题
中等难度 3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8 题
  1. 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5m处,能清晰的看见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当他向平面镜前进2m后,他与平面镜中像间的距离( )
    A.3m
    B.4m
    C.6m
    D.10m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操场上,体育老师的口令近处同学听到了,而远处的同学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
    A.远处同学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一些人,对声现象有如下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不变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C.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D.空气是一种传播声音的介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晚上,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短后变长
    D.先变长后变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与水平方向成60°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 )
    A.150°
    B.60°
    C.30°
    D.15°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光学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平静的水面上,映出桥的倒影
    B.利用放大镜看邮票
    C.日食的形成
    D.在岸上看池底变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若岸边的人能看到水中的鱼,它看到的鱼其实是( )
    A.鱼下方的虚像
    B.鱼上方的虚像
    C.鱼下方的实像
    D.鱼上方的实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一个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在它的主光轴上离凸透镜20cm处,放置一个物体,则该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如图所示,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的电子钟的示数,那么这个时间是( )

    A.02:15
    B.15:02
    C.20:51
    D.12:05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09年7月,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产生日食的原因和下面示意图中能看到日全食的区域分别是( )

    A.光的反射;a区
    B.光的折射;b区
    C.光的直线传播;a区
    D.光的直线传播;b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 )

    A.∠1
    B.∠2
    C.∠3
    D.∠4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如图所示,蜡烛在平面镜M中所成像的位置应在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如图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
    B.
    斑马倒影
    C.
    手影
    D.
    日全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湖中的倒影
    B.
    碗中的筷子
    C.
    世博会夜晚的灯光
    D.
    镜中的陶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图形中的“眼睛”及矫正,与矫正远视眼相符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B.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C.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解答题 共 11 题
  1. 当锣被敲响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这是因为锣面停止了________,这说明物体的________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夜间学生已入睡,校外的卡拉OK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乙同学索性用棉花堵住耳朵睡,丙同学到歌厅去要求将音量放小,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途径分别为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 __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__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 ________,折射角为 ________,光进入玻璃后偏折角度的大小是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________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有________个,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画出如图中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保留作图痕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图(1)(2)虚线框内填上适当的透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完成下列的光路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完成右凸透镜成像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填“实”或“虚”)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凸透镜、蜡烛、光屏从左到右依次摆放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上.
    (2)当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上端呈现时,为了使这个像移到光屏的中心,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则应该使蜡烛向______ (填“上”或“下”)移动.
    (3)如图所示:在实验时,小明同学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A、B、C、D、E的位置,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帮他分析一下:
    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的条件是:______; 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是:______; 凸透镜放大虚像的条件是:______.
    4)把蜡烛从远处向凸透镜靠近(由A→D,不包括D点)时,像逐渐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像的大小逐渐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5 题
  1. 在无其他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 上,观众看到她的上衣________色,裙子是________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__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m/s.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太阳、月亮、荧火虫、其中不是光源的是________.请你列举一个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晶晶站在平面镜前,看到镜中自己的像,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当她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色光的三原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