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秦律·金布律》规定“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挂上价格标签);小物不能各—钱者(每件不值一个钱的),勿婴”,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从中可以获悉秦朝

    ①已有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         ②所有商品须明码标价

    ③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监督          ④政府对经济生活全面控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对材料中转运使的设置,认识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设计       B.贯彻了以文治国的用人方略

    C.突出了中央集权的理财思路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儒家学说的重大理论突破在于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

    年份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

    生产量

    输出量

    输出占生产%

    1933

    11290

    11170

    98.9

    8492

    9611

    113.2

    1934

    13833

    13450

    97.2

    8132

    6442

    79.2

    1935

    15185

    14186

    93.4

    11009

    9180

    83.3

    1936

    14338

    13168

    91.8

    12954

    11260

    86.9

    表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中国近代矿业发展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一张上海版《大公报》的残片,请你根据报纸内容推断当时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是

    A.苏联出兵东北,加速日本投降进程

    B.国共进行内战,中共寻求苏联支持

    C.美国挑起冷战,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D.美国遏制中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共中央在建国后某年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10天后的《人民日报》也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这些文件指出,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这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

    A.小农经济自私保守不利农业发展    B.合作化运动要保护个体农民利益

    C.政社合一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统分结合才能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B.为近代西方的公民权利提供了思想渊源

    C.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D.为罗马公民参与国家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

    A.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           B.选举的程序具有欺骗性

    C.国民民主自由意识强           D.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到,“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另一端是由美国代表的……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

    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

    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D.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A.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B.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

    C.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D.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这种写作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则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其农业依旧在原始技术的低效率基础上停滞与徘徊。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国被外来的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过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你怎样看待这种稳定的“幸”与“不幸”?(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影响。(6分)

    (3)以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世界历史纵向、横向发展的相互关系。(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指出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突出倾向,分析这种思想倾向产生的根源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摘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康有为主张:“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为了实施政变计划,康有为将当时的会党领袖人物毕永年邀请到北京来,要他前往袁世凯的幕府任参谋,然后协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带亲信百人往执西太后而杀之。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争取清政府上层应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实际采取的做法及效果。据此指出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第l4条:为了得到王国议会对协助金或免服兵役税数量的共识……在所定的日期,按照在场者之建议进行议事。自此以往,除为赎还其本人之身体,策封其长子为武士,与一度出嫁其长女以外,国王不得准许任何人向其自由人征取贡金。而为上述目的所征收之贡金数额亦务求合乎情理。

    第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第39条: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大宪章》(1215年)

    材料二  《人民宪章》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6月由伦敦工人协会的领导人威廉洛维特拟定,同年由下院六名议员和六名伦敦工人协会会员组成的一个委员会提出,并于1838年5月8日作为准备提交议会的一项法律草案在各地群众大会上公布。人民宪章包括了宪章派的下列六项要求:

    (1)凡年满二十一岁之男子,精神健全,目前不在囚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

    (2)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运用其投票权利。

    (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的资格限币一一使各选区得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

    ——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1815-1870年的英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宪章》在限制王权方面的主张,指出其对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宪章派的主要政治目标,说明两个《宪章》中所反映的英国近代民主进程中共同的价值取向。(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力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此等武装攻击及因此而采取之一切措施,均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安全理事会采取恢复并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时,此项措施应即终止。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北约在冷战后不断扩大自己的“维和范围”;组建的快速反应部队具备相当的行动能力;在东扩的同时与和平伙伴关系国加强合作,并拟与亚太一些国家建立合作机制,将自己的“触角”伸向更远地域。北约高官一再声称,北约要发展在世界任何地点展开行动的能力。由此可见,北约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集体防御机构,它的主动出击一面日显突出。

    ——《“全球伙伴关系”剑指何方》(新华网2006年4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的性质,比较“二战”后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方式与历史上的英国有何不同。(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约”及其机构性质与成立初期相比有何变化?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一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材料二  太史令南阳张衡对曰:“……中间以来,妖星见于上,震裂著于下,天诫详矣,可为寒心。明者消祸于未萌。今既见矣,修政恐惧,则祸转为福矣。”

    ——《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三  张衡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为什么是“候风”?古人认为,地震是因为阴阳两气相搏而成。我们现在的科学认为是地壳板块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地震。……既然有气的变化,那么就会产生风,所以它叫候风。张衡做的装置就是来测定气的变化的,气的变化就是风,那么哪个地方有地震,哪个方向就有气的变化。就有风来,就可以测到。当然这个“风”还是跟震动有关的。“阴阳气”是用一种物理的概念而不是神秘的概念来解释地震,应该说是当时的科学。

    ——孙小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功用。有人对张衡制造地动仪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你是如何认识的?(9分)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评价张衡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视野。(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