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26 题,问答题 1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6 题
  1. 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1964年10月,第一颗,爆炸成功”,相关(  )

    A. 原子弹   B. 导弹核武器   C. 氢弹   D. 人造地球卫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图所示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呈现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 )

    A. 魏源   B. 林则徐   C. 左宗棠   D. 张之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活动与孙中山无关的是(  )

    A. 成立兴中会   B. 创立同盟会

    C. 创办黄埔军校   D. 开国大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民族觉醒激发出强大的民族力量。1919年.这股“民族力量”汇聚成(  )

    A. 虎门销烟   B. 五四运动   C. 红军长征   D. 抗日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一张历经岁月而残缺不全的毕业证书。据残存部分判断,此证书颁发的机构应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大学堂

    C. 福州马尾船政学堂

    D.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这里”是(  )

    A. 南昌   B. 南京   C. 井冈山   D. 延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4月。“……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歌词“敌人”是( )

    A. 美国军队   B. 英国军队   C. 日本军队   D. 法国军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西安事变   D. 重庆谈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口号,见证着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④发展才是硬道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火花(火柴商标纸)是时代的缩影。下图火花反映的时代意义是(  )

    A.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B. 时光荏苒,日新月异

    C. 民族革命,曙光普照

    D.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14年6月热播的电视剧《十送红军》讲述了十个普通红军战士在战略大转移途中的成长、抗争与牺牲的故事。与该剧情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   B. 长征   C. 抗战   D. 土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某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解放战争时期的资料,可供参考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B. 《百团大战形势图》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D. 《朝鲜战争》纪录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宣传壁画烙上时代的印记。图4所示内容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是( )

    A. 瞎指挥   B. 浮夸风

    C. 共产风   D. 高速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对联折射社会的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庆改革春风,昔日至今朝迎开放社会。”反映哪一历史事件?(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新中国外交启示录》写道:中国外交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象征。这里所指的外交成果是( )

    A. 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建交   C. 中日建交   D. 乒乓外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2014年11月将在北京举办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会议会标。该组织是(  )

    A. 世界贸易组织

    B. 上海合作组织

    C. 亚太经合组织

    D. 货币基金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古印度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商人属于(   )

    A. 首陀罗   B. 吠舍   C. 刹帝利   D. 婆罗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所示内容是林申同学整理的笔记要点。由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 文艺复兴   B. 三角贸易   C. 启蒙运动   D. 工业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同原因是(   )

    A. 殖民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B. 封建专制统治十分腐朽

    C. 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D.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激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指瓦特哪一发明创造?(   )

    A. 改良蒸汽机   B. 发明汽船   C. 发明内燃机   D. 研制飞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  )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法典》   D. 《共产党宣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关键词:贝多芬、德国作曲家、描写拿破仑英雄业绩。相关的是(   )

    A. 《英雄交响曲》      B. 《命运交响曲》

    C. 《悲怆奏鸣曲》   D. 《月光奏鸣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图所示经济发展状况,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光荣革命

    D. 工业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20世纪初,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了(  )

    A. 蒸汽汽船   B. 航天飞行器

    C. 蒸汽火车   D. 内燃机汽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纸币是一个国家的世界名片。下图为英国发行的纸币图案,图中的科学家应是( )

    A. 托尔斯泰

    B. 莎士比亚

    C. 达尔文

    D. 爱因斯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问答题 共 1 题
  1.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探索后的抉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3)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15世纪,欧洲各国君主为了强化王权,积极扩张……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为了与亚洲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人海上探险的目的有哪些?

    材料二:西方对全球的了解

    (2)结合所学,写出最早到过1500年地图A处大陆的航海家的名字。据两图所示西方对全球了解的变化,概述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材料三:(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正处于黑暗的人们。

    ——迪亚士

    (3)迪亚士认为,海上探险“将光明带给正处于黑暗的人们。”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和观察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达到顶峰”?(写出两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二个甲午年”中国开始走向复兴的重要历史事件各一例。

    (3)让历史照亮现实。甲午战败的教训给当今中华民族实现“强国梦”有何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住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至20世纪末我国设立的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个?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