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文/刘斌)

     ⑴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⑵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⑻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⑼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答:________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

    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8分)

    答:________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绯。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唐、晋至宋,专笔削典章之任。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 马、郑:马融、郑玄,皆为东汉著名经学家。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授昭《荀纪》、《国志》等      授:传授

    B.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          效:效仿

    C.众执以送彦超                  执:逮捕

    D.专笔削典章之任                削:修订

    2.下列各项中,分别表现张昭“博通学术”和“性情忠直”的一项是(    )(3分)

    A.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             ②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B.①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    ②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C.①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  ②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①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            ②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昭少年时遍通诸经,因此也颇为自负,后受程生指点,又潜心研究史学。

    B.张宪的部将符彦超拥戴明宗登基,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遭到了张宪的拒绝。

    C.动乱中有人要谋害张昭,但符彦超敬重张昭的人品,没有伤害他,反而授予官职。

    D.张昭历任数朝,多次参与典章制度的修订,博览群书,对礼仪风俗也非常熟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5分)

    译文:________

    (2)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5分)

    译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唐)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⑴欹(qī):斜倚。 ⑵泛觞:古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时以酒杯浮在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谁饮。 ⑶青云:高位。平行:平步。

    1.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6分)

    答:________

    2.本诗颈联中一个“迟”用得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

    (1)①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

    ④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⑤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⑥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

    (2)①呜呼!其真无马邪,________。

    ②人生如梦,。

    ③________,只是朱颜改。

    ④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⑤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⑥芳草鲜美,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大清王朝带来了深创巨痛,但对于依附洋人而生的买办们而言,它不啻是火中取栗的良机。

    B.报刊电视上的健康讲座颇受欢迎。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工作者将话语权拱手相让,所谓的“医学大师”、“营养专家”就会趁虚而入。

    C.9月月考之后,部分同学过度在意考试成绩的高低,导致最近一段时间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整个人呈现出一种人浮于事的状态。

    D.一个班级不是很多同学简单的加和,它需要同学们团结合作,沆瀣一气,互尊互爱,需要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辱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理财专家建议,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注意产品期限,以半年期到一年期的短期投资品种即可。

    B.一座小弓桥的旁边有几位老人一边剥着玉米,一边闲聊着,他们见到我们异常地高兴,便很热情地同我们攀谈了起来。

    C.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李克强副总理诚恳而坚定地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愿在和平的外部环境中继续谋求发展,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D.作为2010年宣传活动的一部分,火箭队的球员亲笔签名会将在State Farm球馆举行,届时包括姚明在内的火箭队的多名球员将会出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①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

    ②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

    ③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⑤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

    ⑥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A.④③⑤①⑥②    B.③④①②⑤⑥    C.③②④①⑥⑤    D.④①③②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2010年10月3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班级要举行一次纪念钱学森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段80字左右的开场白。

    要求:主题突出,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简要阐释下面这幅漫画的含义(60字以内),并为漫画拟一个标题(10字以内,不能以“无题”为题)。(5分)

    ________

    (1)含义阐释:□□□□□□□□□□□□□□□□□□□□□□□□□□□□□□□□□□□□□□□□□□□□□□□□□□□□□□□□□□□□(3分)

    (2)标题:□□□□□□□□□□(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2010年10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蓝印花布、彝族刺绣、藏族唐卡等600多个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民众。人潮涌动的展馆、争先恐后的消费者,似乎给了众多还处在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复苏的信心。

    二、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曾经说过,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有历史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的变迁。

    三、150年前,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并被付之一炬,这成为中国人内心永远的伤痛。时代几经变幻,中国综合国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大水法等劫后废墟依然矗立园中,围绕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的争论,从未停止。近日,在圆明园遭劫150周年之际,争论再起。

    文化遗产、文物古迹都是历史的载体,无论以何种方式面对它们,“铭记”才是核心。

    要求:全面理解以上材料,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或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