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3 题,单选题 2 题,连线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19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3 题
  1.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元朝中央机构设置为

    A. 只设中书省

    B. 三省六部

    C. 三公九卿

    D. 二府三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太祖废丞相目的是

    A. 健全地方职能

    B. 厉行思想控制

    C. 监视官吏百姓

    D. 强化君主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

    A.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 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 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 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通判”这一官职是在哪一朝代设立的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隋唐时期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A. 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B. 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C. 实行行省制度   D. 任用布衣为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假如你是生活在汉代中期,你将会通过哪种选官制度来做官?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武帝时期为监察郡国长官而设立的监察官是

    A. 御史大夫   B. 刺史   C. 太尉   D. 通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A. 收精兵   B. 削实权   C. 制钱谷   D. 设内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 分封建国

    B. 剥夺王侯爵位

    C. 推恩令

    D. “附益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写到:“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父系家长制   B. 禅让制   C. 皇帝制度   D. 分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实行方国联盟

    B. 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

    C. 受宗法血缘影响

    D. 实行分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中外朝制度

    C. 刺史制度

    D. 郡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B. 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D. 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家(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最可能是受到(   )

    A. 古代分封制的影响   B. 古代禅让制的影响

    C. 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D. 传统美德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西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设御史大夫   B.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C. 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D.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古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制度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军机处的设置         B.八股取士的实施

    C.厂卫机构的设立      D.严酷的文字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六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表明

    A. 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   B. 内外朝相互制衡   C. 宰相成为权力中枢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 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 祖先牌位

    B. 皇帝宝座

    C. 青铜兵器

    D. 铁制农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 题
  1. 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秦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历史上对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颜元《习斋四存编》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2)据材料三,分析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简述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