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3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仍能保持活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实验小组将玉米幼苗置于一密闭容器内,测定温度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用容器内CO2的变化量表示)。实验结果如下(“+”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适宜光照

    -12

    -17

    -23

    -26

    -35

    -26

    -24

    -15

    黑暗

    +6

    +11

    +18

    +25

    +35

    +40

    +32

    +20

    A.由表中数据可知,光合作用酶和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度相同

    B.在适宜光照下,35℃时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C.由表可知,在适宜光照下,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温度是30℃

    D.在黑暗情况下,叶肉细胞内无ATP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表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代谢过程。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水参与c中第二阶段的反应

    B.b在叶绿体囊状结构上进行

    C.a中产生的O2参与c的第二阶段

    D.X代表的物质从叶绿体的基质移向叶绿体的囊状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从没有经过饥饿处理的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厚薄相同的叶圆片,称其干重。假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叶片内有机物不向其他部位转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叶圆片的质量大小关系一定是z>x>y

    B.叶圆片Z在后2小时内的有机物制造量为(z+x-2y)g

    C.叶圆片Z在4小时内的有机物积累量为(z-x-2y)g

    D.整个实验过程中呼吸速率可表示为(x-y)g/4h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下列四项中,A.B为不同材料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示意图),C.D为不同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甲、乙、丙、丁分别为绿色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有关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图。影响A、B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是载体数量的多少

    B.图乙表示野外松树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当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

    C.图丙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组织内CO2产生的影响,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和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B点所对应的浓度

    D.图丁表示豌豆种子萌发时吸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科学家研究发现,处于第Ⅱ阶段的种子中O2的吸收量大大低于CO2的释放量,故第Ⅱ阶段的呼吸作用强度最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由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

    ②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了赤道板

    ③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

    ④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⑤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是1:2,它一般不会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A.③⑥       B.②④         C.①⑤            D.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没变、DNA数目加倍和DNA数目没变、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分别是

    A.间期和前期                B.间期和后期    C.末期和后期                 D.中期和末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说明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

    B.图乙中ab段上升的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同

    C.由丙中,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不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

    D.图丁中a曲线表示小鼠,b曲线表示青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b、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⑤与⑥的基因型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B.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就会引起人体的衰老与死亡

    C.图中能表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是abc阶段

    D.与②相比,①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DC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 如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C.DC细胞处理抗原后,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某科学家在蚯蚓体腔液中发现一种能溶解细菌、酵母菌等细胞的蛋白质。则下列推论中正确的是

    A.说明了蚯蚓能产生细胞免疫

    B.蛋白质可溶解细菌、酵母菌等细胞,说明蛋白质是消化酶,并产生体液免疫。

    C.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D.蛋白质为蚯蚓B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

    B.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膜外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C.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浆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

    D.若该免疫细胞进行体液免疫时,裂解靶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右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C.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和乙、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如图是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某一时期统计的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碳元素在甲、乙、丙及分解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B.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乙到丙

    C.各营养级的生物输出能量之和约为输入该营养级能量的10%~20%

    D.各营养级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使生态系统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珍稀保护动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大熊猫占有的营养级低,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它比华南虎有一定的生存优势

    B.目前我国野生型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区域,这些熊猫构成一个种群

    C.决定华南虎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D.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公斤的草,则这1公斤草中的能量就流入到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l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不可能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④)/2×100%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⑤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右图表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各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V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

    B.U是草食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Y是肉食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

    D.W、X是肉食动物,均处第三营养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次级消费者中被三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b或d中的能量

    D.c和e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图示某弧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10分)如图甲表示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植物是________。

    (2)图甲中的“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如果以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培养A植物幼苗,则b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

    (3)在c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方向移动。如下图所示中与c点相符合的是________。

    (4)e点与d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e点与f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填“高”、“低”或“基本一致”)

    (5)当光照强度为g时,比较植物A、B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1、M2的大小和有机物合成速率N1、N2的大小,结果应分别为M1________M2、N1________N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9分)下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中X、Y表示物质,①表示过程。请回答: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____________g/L。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X],此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___    _;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经过程①使胰岛B细胞的活动减弱,这一调节方式称____________调节。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Y]________增加,提高血糖含量,维持血糖平衡。

    (3)研究表明,I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免疫系统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造成胰岛B细胞受损,此疾病属于免疫异常中的____________病。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X的含量___ _,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6分)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________上合成,然后在________和中加工。

    (2)实验一: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________,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________刺激消化腺分泌。

    (3)实验二:分别培养实脸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8分)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单位:J/hm2·a)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A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B

    2.40×l07

    6.00×lO5

    4.00×105

    2.30×107

    C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l08

    (1)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J/hm2·a,这部分能量是由表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

    (4)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后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Ⅰ.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Ⅱ.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田鼠的起始数量)。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_______。

    Ⅲ.重复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________,

    以利于鼠害的防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7分)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