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中等难度 1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亲属间可以相互隐匿所有犯罪行为

    B.被告人亲属如果出庭作证将受处罚

    C.亲亲得相首匿的目的在于尊崇伦理

    D.这一原则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材料主要表明(    )

    A.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

    B.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

    C.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

    D.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B.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C.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D.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雅典政制》提到,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与上述变化作用相同的措施是(    )

    A.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确立陶片放逐法

    B.梭伦改革时期废除债务奴隶制

    C.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确定政治权利高低

    D.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大会的参会者发放补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罗马帝国时期,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这表明罗马法(    )

    A.维护罗马民主政治

    B.重在协调公民和臣民间的关系

    C.意在实现人人平等

    D.注重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

    B.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历史学家哈雷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丰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    )

    A.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B.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

    C.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D.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

    A.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

    A.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B.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开始派传教士在广州附近、澳门传教,后利玛窦等来华,先后在肇庆、韶州、南京、南昌、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方式是知识传教,他把带到中国、或在中国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镜、自鸣钟、地球仪、干罗经、世界地图及精美的油画圣母像等公开展出,吸引乡绅、官僚士大夫,所宣传的西学涉及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方面,这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明末清初,西学传播范围,主要限于士大夫中间,如徐光启、李之藻、扬廷筠、王征、王锡阐、杨文鼎等,他们与传教士合译了许多西方著作。1775年,耶稣会被解散,西学传播第一阶段结束。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

    材料二

    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东来,是第一个新教来华传教士。……揭开第二阶段西学东渐序幕。鸦片战争结束后,传教士的活动从南洋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从1843年到1860年,香港的各通商口岸出版西书434种,其中宗教类329种;属于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有105种。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的了解、吸纳西学,有的以独立身份参加译书工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文化渗透从沿海向内地更大范围扩展。从1860年到1900年,各种新式学校、教会医院以及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量涌现,西学影响扩大到社会基层。由于洋务运动兴起,政府开始主动吸纳西学,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学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以进化论为灵魂、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书籍、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四十年中,共译西书555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游记、杂记、议论等。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到1911年清朝覆亡,是西学东渐的结束期也是高潮期。这一时期西学的影响极大地扩展,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译书的数量极大;内容上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转为社会科学所占比重加大,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著作成为革命志士的神圣经典;方式上从以前直接翻译引进,变为由日文转译,转口输入西学为主要途径。

    ——摘编自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的相比,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据材料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案》,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案》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案》。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斯福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1941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发布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美国支援队。中国以优厚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随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25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为援华租借物资……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

    ——《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

    (1)美国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租借法案实施于中国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清末官员,官办商人,洋务运动主将,有“中国商父”之称。盛宣怀一生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1880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逐渐发展为真正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卢汉铁路;1897年创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5年办成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1897年在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1902年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1910年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

    材料二 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新京报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盛宣怀的主要活动。(不得抄袭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