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读某四国人口构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最可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2.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A.尼日利亚        B.韩国

    C.澳大利亚        D.美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读山东省2003年与2030年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30年与2003年相比,下列说法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A.出生率上升       B.死亡率上升

    C.人口总数下降      D.自然增长率上升

    2.今后,山东省人口及社会状况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①就业压力大  ②养老负担重  ③适龄儿童入学困难  ④人力资源数量短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下列问题。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人口数

    2000

    6500

    1500

    10000

    死亡率(%)

    0.6

    0.6

    2.5

    人口数

    3500

    6000

    500

    10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A.0.775%       B.3.7%      C.0.885%        D.0.95%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读人口增长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Ⅰ所处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A.原始型       B.过渡型

    C.传统型       D.现代型

    2.对图中人口增长的描述,正确的是

    A.Ⅰ 阶段人地关系非常协调

    B.Ⅱ 阶段将带来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负担沉重等问题

    C.Ⅲ 阶段最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D.Ⅳ 阶段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后,对城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C.减少了城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农民工是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体之一。与澳大利亚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我国部分居民迁移到澳大利亚。我国的农民工和迁移到澳大利亚的中国居民在图中分别为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相当快,其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人口的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②政区的变化,香港和澳门回归

    ③人口迁入量大

    ④人口的机械增长快

    ⑤新的生育高峰期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变化统计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四地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B.乙地迁入人口少于自然增长的人口

    C.丙地人口迁入多于迁出       D.丁地迁出人口少于自然增长的人口

    2.关于四地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就业机会最多           B.乙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C.丙地就业机会最少           D.丁地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我国开始采取渐进、微调、各省不同步的方式启动“单独二胎”政策, 即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启动此项政策的国情是

    A.人口死亡率增高    B.人口老龄化加剧

    C.环境承载力提高    D.城市化进程加快

    2.此项政策实施,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A.降低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B.使得人口增长模式转型

    C.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     D.加剧性别不均衡状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图为我国某一时段人口统计图(含预测)。读下图回答各题。

    1.据图可知,我国人口数量最大和劳动人口最多的时间分别为

    A.2040年左右、2026年左右       B.2035年左右、2040年左右

    C.2040年左右、2035年左右       D.2035年左右、2020年左右

    2.据图预测,未来我国三十年

    A.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C.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口大量外迁

    3.今后我国人口工作的重点是

    ①大量吸引海外移民 ②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③引导人口合理迁移 ④完善养老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为不同人口增长方式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规模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唯一指标

    B.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

    C.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方式属于甲方式

    D.乙人口增长方式不会出现人口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关于合理人口数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理人口容量是根据一地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而确定的

    B.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合理人口容量一旦确定,不会发生变化

    C.合理人口容量的提出,有利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D.科学技术水平和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都会使合理人口容量变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一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人世界”,又称之为“DINK”家庭或“丁克家庭”。“DINK”意为“Double Income, No Kids”。20世纪60~70年代,这种家庭模式开始在欧美等地流行。1967年,美国18岁至44岁的妇女中有3%的人自愿不育,1980年,这个年龄组的妇女中自愿不育者占6%,占全部女性的11%,1987年,美国5名不足44岁的已婚女性中,就有1个不打算生育,而30岁以下的已婚妇女中有40%以上没有生育过孩子。

    1.“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是

    A.传统农业文化       B.现代工业文化

    C.现代大城市文化      D.欧美文化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山区村落的规模小而分散,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①地形起伏大,坡度陡  ②气候条件恶劣  ③地块小且分散  ④传统风俗文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列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C.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D.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乙中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③

    B.近8 000年来海平面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列具有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

    A. 地震和海啸       B.地震和滑坡

    C.洪涝和台风       D.滑坡和沙尘暴

    34.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河流     B.气候     C.山地     D.冻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10分)读我国某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聚落形态为______。

    (2)据图分析,与A处相比,B处聚落密度较________,大致呈________状分布。A、B、C、D四个聚落中,________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本地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 735万,比上年末增加644万。全年出生人口1 604万,人口出生率为1.19%,死亡人口960万,人口死亡率为0.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8%。

    材料二 “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___年,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漫画反映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