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8 题,其中:
null 1 题,单选题 7 题,选择题 22 题,判断题 5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28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null 共 1 题
  1.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 蕴涵了“一国两制”的思想精髓

    B. 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 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 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7 题
  1. “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A. 挺进大别山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 洪秀全

    B. 洪仁玕

    C. 曾国藩

    D. 石达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日军

    A. 攻陷上海

    B. 实施细菌战

    C. 屠城南京

    D. 占领台儿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 开国大典

    B. “文革”结束

    C. 改革开放

    D. 香港回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连云港市苏马湾有汉代“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界域石刻”遗址;《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淩、徐、海邑、朐、郯、下邳、建陵、彭侯国、下相侯国”等记载。这说明汉初在地方实行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中朝制

    D.行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鸦片战争失败后,“负责交涉条约的人……知道战前广东地方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这是他们外交的胜利。”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力求减少苛捐杂税

    B.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 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B.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

    D.国民党“围剿”红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2 题
  1.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相互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决,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明朝内阁地位的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除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下图,可以看出周初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是

    A. 对象多样,姬姓为主

    B. 亲疏有别,局限城畿

    C. 授土受民,朝觐纳贡

    D. 层层授封,等级森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

    B. 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

    C. 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

    D. 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太宗要求:万事“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其主要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减少决策失误

    C. 刺激读书热情

    D. 强化地方管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仁宗时,“嫔御久不迁,屡有干请,上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廷不肯行。或奏曰:‘圣人出口为敕,批出谁敢违?’上笑曰:‘汝不信,试降敕。’政府果奏无法,命遂寝。”这表明

    A. 君主专制加强

    B. 皇权逐步削弱

    C. 相权超越皇权

    D. 制度束缚皇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元代在中央设有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官署。其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这一官署是

    A. 宣政院

    B. 督察院

    C. 枢密院

    D. 理藩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C.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天朝田亩制度》从未实行

    B. 定都天京后军事达到鼎盛

    C. 太平天国决定调整经济政策

    D. 安徽、江西封建地租盛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出现这一局面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漫画是德国当时的讽刺画,德文标题意思为《在中国作战》。这场战争后

    A.列强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的兵力来源,以渗透、改造和策反军队为主,以会党暴动为辅。……孙中山没有吸收洪秀全的长处。”该观点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

    B.未有独立的革命军队

    C.缺少严密的宗教组织

    D.忽视会党的武装起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19年6月《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提到:“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材料说明“五四”运动的主力已转移到

    A.青年学生

    B.工人阶级

    C.农民大众

    D.资产阶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首在江西遂川一带流传的民谣反映出土地革命

    A.平均了一切社会财富

    B.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

    D.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其中,标志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成功实现“战略转移”的地点是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民国26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声明书”的发表推动了

    A.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中国守军在卢沟桥的抵抗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面是某《农民日记》记述,出现“两则日记”的历史背景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筹建

    B. 政协“八字”方针的提出

    C.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D.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 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

    B. 民族共同繁荣的任务

    C. 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 各民族反侵略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宪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这部宪法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指

    A.海峡两岸保护双方在对方的贸易投资        B.海峡两岸彻底结束军事对峙

    C.海峡两岸坚持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某学校拟创办一主题网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请你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

    A. 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B.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

    C.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D.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判断题 共 5 题
  1.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其中,皇权至上是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郡县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遵义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为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这一文件的发表标志着海峡两岸实现了30年的真正停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科举制的本原意义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是政府向社会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苟有才艺,所贵适时,洁己登朝,无嫌自进。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总管刺史举一人,其有志行可录,才用未申,亦听自己具陈艺能,当加显擢,授以不次。

    ——《唐会要·高祖》

    材料二崔与之……父世明,试有司连黜。每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

    ——《宋史·崔与之传》

    材料三(宋)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有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

    ——光绪《苏州府志》

    材料四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归纳宋代读书人对待科举落第的主要做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科举制的认识,以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下的考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次会议确定党的最高目标和当时的中心任务分别是什么?

    (2)1927年,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这次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什么?

    (3)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的什么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党确定这一方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指出这次会议确定的工作重点和战略决策。

    (5)综合上述,概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内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