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推波助澜,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B.陈老先生为了学诗,无论是大家名家,还是一般诗歌爱好者,他都虚心求教,择善而从,从不师心自用,也不固步自封。

    C.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那么你还要继续去寻找,千万不要安之若素。只要你跟随你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D.柳盈是我们的班长,深得每个人的拥护,每次同学聚会,大家都热切盼望她早点来到,但是近几次她总是姗姗来迟,可谓不速之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达赖出逃外国50年,凭借历世达赖喇嘛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一直把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信教群众基础的藏传佛教,当成了分裂祖国的工具。

    B.由于写人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一样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写人散文中的事情多零碎、分散,时间上、空间上、逻辑关系上有较大的跳跃性。

    C.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D.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今天,其负面影响还时隐时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①人的本性被压抑、人们的创造活力被压制

    ②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江河日下

    ③在世界重要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

    ④那是一个儒家正统思想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时代

    ⑤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0.4%

    A.③⑤④①②                           B.④③⑤②①

    C.④①③⑤②                           D.③⑤②④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历史”的层次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节)

    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

    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

    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捏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三世皆不,而以公贵显:显达

    B.欲天下,无细大绳:约束

    C.太后不能言,疾:痛恨

    D.太后不能,为改他服夺:改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             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④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照旧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

    (2)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①

    李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注释:①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1.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5分)

    2.“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徙于南冥者,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根据语境,在下面一段话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5分)

    小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性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小东看见后说:“__________________”小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并立即将纸团拾起来,放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第一句:

    第二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叶子的离开不是风的召唤,而是树的舍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苹果公司的徽标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图案引发了人们各种各样的联想。

    有人说,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要咬一口尝尝。

    有人说,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有人说,残缺也是一种美。

    有人说,原本平凡无奇的苹果图案,有了“咬掉一口”的创意,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有人说,咬第一口只是个开始。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