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2 题,选择题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逮奉圣朝,             。(《陈情表》)

    (2)乍暖还寒时候,            。(《声声慢》)

    (3)小学而大遗,             。(韩愈《师说》)

    (4)             ,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5)             ,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6)香远益清,           。(《爱莲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钱塘六井记

    苏  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惟山凿井      负:靠近         B.常不应       率:大抵

    C.并河而       东:东面         D.六井修       毕: 全部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3分)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3分)

    译文:                                                            

    (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3分)

    译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2 题
  1.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当琴听到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进人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见此,觉民和觉慧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家》)

    B.老葛朗台死后,孤单一人的欧也妮变得富有了,但财富并不能安慰她,她需要的是温暖和爱情。七年中,她一直盼望着查理归来,把他留给她的首饰盒当作随身的宝物。可是,他去后连个音讯也没有。(《欧也妮?葛朗台》)

    C.端阳节后,杜竹斋来到吴公馆提醒吴荪甫说,和赵伯韬斗很危险。吴荪甫发现杜竹斋的不满,想用策略激发杜竹斋的雄心,但是杜竹斋无论如何也不肯冒险。此时,吴荪甫产生不祥的预感。(《子夜》)

    D.加西莫多得知爱斯梅拉达爱弗比斯,主动请求帮爱斯梅拉达找弗比斯。加西莫多找到弗比斯,求他去见爱斯梅拉达。弗比斯虽然很想见爱斯梅拉达,可是实在脱不开身,加西莫多只得无功而返。(《巴黎圣母院》)

    E.宝玉挨打后,宝钗也天天去探望宝玉,并劝宝玉读书上进。宝玉一听就生气,说:“好好一个淸净洁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蠹鬼之流。”宝钗听了,自觉没趣,只好离开。(《红楼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⑴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绝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

    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哪些?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什么计策?

    ⑵吴老太爷死时,吴孙甫面临怎样的处境?后来为了更好地解决资金问题,他做出怎样的决定,结果如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

    何小手

    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客。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

    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一种现象的舆论凝聚,尤其是当弱者命运广受公众关注,都可能即时引发出公益行为。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比“微公益”和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不会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补充,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互联网则将这爱心之火引燃燎原。面对公民对慈善的热情参与,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微公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一种集公众点滴之爱汇成爱心洪流的自下而上的新型慈善模式。

    B.不赞同“达则兼济天下”,强调善举的有无,而不追求捐款的多少。

    C.以互联网为情感载体和宣传平台,具有反应即时、传播快速的特点。

    D.倡导重在参与的理念,为公众参与慈善活动提供了方便轻松的方式。

    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观念中的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捐资数额成为衡量境界高低的标准。

    B.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微公益”就会及时跟进,使之成为舆论焦点,从而改变社会弱者的命运。

    C.“微公益”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也因其倡导的理念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微公益”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草根的“微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公益”的力量是微弱的。

    3.应如何改进“微公益”,才能使它有更长远的发展?请简要回答。(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办事儿

    王和文

    每次探亲回家,父亲都会提起表哥。他通常这样说,你表哥真不错,经常来照料我们,大大小小的事都替着张罗。

    表哥待我们真是好。我在县城读书的时候,伙食差,经常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多亏了表哥,他当时在县里最气派的第一饭店工作,晚上下了班,经常到学校里给我送去一大块熟牛肉或狗肉,看着我吃下才笑眯眯地离开。

    我有时会问,你这样做好吗?

    表哥说,我们那里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人吃嘛,撑死了能吃多少?

    我很感动,也很诧异,但是狗肉堵着嘴,想不出恰当的话来,只能说,你们不会把饭店拿垮了吧?

    果然被我不幸而言中。我考上大学的第二年,第一饭店停业了。表哥呢?进了一家金属乐器制造厂。

    我再次放假回家,发现家里的橱柜、水缸盖、锅盖乃至簸箕,全都是亮闪闪的优质材料。我的心一沉!侧立起耳朵,看着父亲。他老人家果然又说,你表哥真是不错。

    我决定和表哥谈一谈。我尽量委婉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对单位和个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这样下去对自己是很不利的。

    表哥很尊重我这个小弟,他也相当诚恳地表达了他的意思:你表哥我没有别的本事,只能拿破料子给亲戚朋友办点事儿;要是这点事儿都办不了,我还不憋屈死啊;又不是偷出去卖钱,自己人用嘛,打死了能用多少?

    我乖乖地闭上嘴巴。

    不过,表哥还是感谢我的开导,他说,放心吧老弟,我倒是想拿金块呢,可也得有啊,厂里只有铝合金和擦琴的布料。

    我这才注意到,他家里的窗帘、床单、电视机罩……都是上好的白棉纱布。

    我讪讪地说,你们,你们不会把工厂拿垮了吧?

    果然又被我不幸而言中。没过两年,乐器厂倒闭了。表哥呢,下岗了。

    又是一年过去。

    我再一次回家。阔同学在当地最高档的酒店设宴款待。酒至半酣,我去洗手间,没想到竞遇见了表哥!他做了这里的保洁员。

    意外相逢,我们都特别高兴。表哥实在见老,也是奔50岁的人啦,但是热情和仗义丝毫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他把“正在维修请您稍候”的大牌子架到洗手间门外,说,不让别人进来,给你专用!

    我大着舌头说,这不太好吧?

    表哥说,嗨,这点事情都办不到,你表哥我在这里不是白混了么?

    从洗手闻出来,我发现衣兜里鼓鼓的,掏出来一看,是不知什么时候塞进去的五六包卫生纸。我隐约记起表哥刚才说过一句话:这里只有这东西,真不好意思拿出手。

    我嘿嘿笑了,眼泪却止不住流下来……

    (选自《京江晚报》)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中的表哥是一个对亲戚朋友热情仗义,喜欢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的艺术形象。

    B.小说中表哥的境况每况愈下启示我们:个人的利益是建立在集体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味假公济私,最终损害的可能就是自身的利益。

    C.小说中的表哥办事儿注重了人情,注重了个人利益,忽略了制度,忽视了集体利益。

    D.小说中的表哥勤劳勇敢,他三次变换工作,自身利益并没有受到影响,他的所作所为是有情可原的。

    E.小说中的表哥做事注重人情,“我”被他的深情所感动,眼泪禁不住流下来,这样写更能突出表哥朴实无华的形象。

    2.文章的题目是“办事儿”,主人公表哥究竟会不会办事儿,还真是一件难以评价的事。请问表哥办了哪些事儿?你对这些事作何评价?(5分)

    答: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你说说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耐人寻味之处。 (5分)

    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欣赏右边这幅漫画,请为其题诗或配文。

    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

    ②表达鲜明生动;

    ③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杯具”,一般指生活中的盛水器具——杯子,但我们发现不仅如此:

    (1)刚刚过完今年光棍节的李超心情还不错,他觉得自己十分有希望结束多年的“杯具”恋爱史,因为他发现,身边的“校园红娘”越来越多了!(《中国青年报》 2009年11月13日)

    (2)医学免疫博士却缺乏受挫免疫能力,敢跳楼却不敢面对现实,确实是杯具。(《南方都市报》2009年12月1日)

    “杯具”是“悲剧”在电脑输入过程中的词语变异形式,本身属于别字,是对语言规范形式的偏离。但自2009年10月以来,“杯具”一词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广泛流行。

    请你从积极的角度对“杯具”一词的使用进行评述。(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无论对于奥运史还是建筑史,2006年9月17日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举世瞩目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今天上午完成了它工程建设中最富有悬念的一道程序——钢结构卸载。          。再过两年,奥运会开幕式将在这里举行,50多块奥运金牌将在这个伟大的建筑中诞生。

    ①中国人能不能把“鸟巢”建起来  

    ②一个建筑史上的世界之最,由此诞生  

    ③这就意味着,“鸟巢”重达42000吨的钢铁枝蔓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来  

    ④而今天的顺利卸载意味着“鸟巢”建设成功了  

    ⑤几年前曾经有这样一种质疑的声音

    A.⑤①④③②     B.②③⑤①④     C.③②⑤①④     D.⑤①④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周国平说:“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请以“满与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