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9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五口通商、废除行商、新定税则,作为英国此战的主要目的,反映出其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图”,“这些关于经济贸易的条款,很难简单地以平等或不平等来界定”。该学者

    A.对《南京条约》中关于贸易条款的评价过于情绪化

    B.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价值标准来评判《南京条约》

    C.没有看到英国强加给中国的条款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D.过多关注中国仓促开放对中国经济民生的负面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正如一位英国人所总结的那样:大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适合于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的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所致。文中的“政体”是指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总统共和制

    D.议会共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记载,周初分封诸侯时,周天子要派人员协助诸侯运送人及一应器物,同时还要派人员协助营建封国的都城。此做法旨在

    A.提高了诸侯政治地位

    B.加强对诸侯的政治监督

    C.彰显了“天子”地位

    D.解决各诸侯建国的困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王国维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新制度”包括

    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德”的具体内容逐渐广博,应指

    A.刑

    B.礼

    C.仁

    D.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评述中国古代历史说:“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又说:“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看,这一评述可以确认的是

    A.专制制度毫无进步可言

    B.君主专制导致政治腐败

    C.专制政治加速社会动荡

    D.专制政体缺失调节机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而内阁从此“名存而已”。又说,入直军机处者皆“重臣”,遴选范围自侍郎、尚书、大学士以至亲王。这说明

    A.军机大臣品级在不断提高

    B.军机处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C.内阁职权全面移交军机处

    D.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雅典城邦认为,只靠两只手臂提供劳力的人,没有更多的时间积极参加国家事务;这些人不能算作是积极公民,而是私人。这反映了雅典的民主是

    A.务实的民主

    B.贵族的民主

    C.少数人的民主

    D.多数人的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合理的理解是

    A.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成年男子独享公民资格

    C.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十将军委员会独裁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其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罗马习惯法的形成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民法大全》的汇编成集

    D.《权利法案》的颁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者)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上述规定主要体现在《十二铜表法》

    A.具有中立主义的特点

    B.维护贵族的一些特权

    C.推动罗马法学的成熟

    D.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A.有相同的政治理念

    B.两国国情基本相同

    C.有类似的经济生活

    D.都尊重公民的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按照英国法律规定,首相须在大选前25个工作日提请君主解散议会,随后各党派正式开始竞选活动,以争夺下届议会下院的650个席位。这最能说明

    A. 英国责任制内阁运行方式   B. 英国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英国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 政党斗争决定议会是否解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汉密尔顿(美国开国功勋)在《联邦党人文集》谈到:“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据此分析,汉密尔顿主张

    A.邦联体制

    B.联邦体制

    C.三权分立

    D.民族独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载:“(美国)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这说明当时美国

    A.总统受制于国会和联邦法院

    B.参众两院集体负责

    C.总统有权废止国家法律

    D.总统对国会负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清代乾隆以前银钱比价为1:1000以内,但至道光年间,银钱比价已高达1:1700左右。这种“银贵钱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海禁政策导致中西贸易萧条

    C.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

    D.鸦片走私造成白银不断外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

    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B.使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

    C.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D.政府严禁人民反帝活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折:“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中书门下是制令机关,被称为“机要之司”。门下省的职权主要是“封驳”。“封”即封还诏书,“驳”即驳正百司奏抄。尚书省六部等机构的上奏公文,首先须经门下省给事中的审核,给事中如认为不妥,可以驳回重拟。同时,中书省对百司奏章的拟答批文,给事中如认为不妥,也可驳回修正。给事中的这种职权对尚书省等政务机构的施政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事前监督作用。

    ——摘自艾永明《关于中国古代有无行政法之我见》

    材料二

    雅典国家机构虽有分工,但权限的划分比较笼统且权力互相交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非平行关系,行政、司法处于立法监督之下,要对立法机关负责。同时,它又不是一元政治,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五百人会议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但它又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摘自禹露《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利与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的行政决策运行方式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国家机构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代三省制与雅典国家机构分工的异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探索:权力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的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除将军外)。这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思想。

    ——《世界上古史》

    公元前406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次大海战——阿吉纽西战役。雅典和斯巴达互有损伤,最终雅典获胜。但雅典的六名将军归国后即被处决,理由是战后搜救溺水士兵因遭遇暴风雨而失败。

    ——据《阿吉纽西战役》整理

    材料二

    美国之所以有异于其他共和政体者,其最可使恃之处,乃在于代议制的原则……古代政治制度与美国政府的真正区别,在于美国政府中完全排除作为集体身份存在的人民,而并不在于古代政制制度中完全排除人民的某些代表。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三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民主要有所成效,必须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规则,没有一种规则对一切情况都是最合适的。

    ——(美)科愚《论民主》

    (1)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与弊端。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民主制度的进步之处。

    (3)指出材料三规定的目的并分析该目的没有实现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

    ……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二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动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大公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2)材料二发表于哪一历史时期?你如何理解中国“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种觉醒取得了什么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救亡图存的两种途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