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选择题 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9 题
  1.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 奖励军功

    B. 实行什伍连坐制

    C. 奖励耕织

    D. 颁行秦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 只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 维护农奴制度

    B. 废除农奴制度

    C. 推翻沙皇专制

    D. 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有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 冗官

    B. 冗兵

    C. 积贫

    D. 积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A. “殖产兴业”政策

    B. 废除了旧体制

    C. “文明开化”政策

    D. 进行军事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 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 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 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 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A. 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 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 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 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 军备落后

    B. 制度腐朽

    C. 经济凋敝

    D. 吏治腐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 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 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 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 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其主要措施是

    A. 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 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长官

    C. “开阡陌封疆”

    D. 制定连坐法,建立户籍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耕战

    C. 废除“世卿世禄制”

    D.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史记·商君列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上文体现的思想是

    A. 严刑峻法治国

    B. 肯定社会变革

    C. 激进功利主义

    D. 主张君主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B. 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 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D. 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洛阳商业空前繁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 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 农民无偿获得土地

    C. 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D. 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严重

    B. 改革了封建政治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的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3)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4)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其工业化并非由政府刻意追求的事先规划的结果,而是一种源于民间私人资本“对财富的追求”和“贪欲”的结果,英国人是到了工业革命已成气候并大大改变了国家面貌时才有发现。

    材料二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1901年八藩钢铁厂(私人企业)钢、铁产量分别占日本钢、铁产量的82%和53%

    材料四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以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日本工业化起步的主要不同之处。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日本经济的什么状况?

    (3)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戊戌变法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