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20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 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B. 中东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 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

    D. 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

    A. 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 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 农村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D. 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95年,清政府谕令各省:“招商多设织布、丝绸等局,广为制造”。其做法意在

    A. 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B. 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C. 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

    D. 完善机构以适应社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0 题
  1. “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浪潮”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 减少行政干预经济

    B. 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C. 增加政府公共开支

    D. 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 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 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 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A. 工场手工业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A.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           B.商业发展得益于经济政策的变化

    C.繁荣的商业市镇开始形成            D.成为晋商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这说明汉朝

    A. 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

    B. 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C. 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D. 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B.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地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D. 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B. “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C. “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

    D.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清时期,”九省通衢”的汉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叶调元有竹枝词云:“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反映出汉口

    A. 社会生活习俗有了重大变化

    B. 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C. 官府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D. 列强入侵推动了商业迅速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这一举措目的是

    A. 扶植盐商发展

    B. 活跃商品流通

    C. 发展区域贸易

    D. 加强商业管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 新生产方式的形成   B.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C. 商帮的由来与形成   D. 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以来,美国新闻出版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20家公司控制全国日报发行量的52%,20家公司控制着全国期刊发行量的50%,3家广播电视公司控制了广播电台和电视的80%。不仅如此,报业公司同时还控制了全国27%的电台。上述重大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A. 美国新闻出版水平大大提高

    B. 垄断资本日益渗透到新闻出版领域

    C. 美国传媒领域出现了跨界经营

    D. 美国的新闻出版水平普遍低于欧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下图现象直接源于(   )

    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蒸汽机车的发明

    C.发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D.化学工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代所开80多个商埠,先后形成了上海和长江口地区、广州和广东地区、武汉和两湖地区等6个近代文明较发达区域。这些区域显示出

    A. 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

    B. 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C. 各地经济不平衡加剧

    D. 商埠的文明辐射效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去了公平性

    B. 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经济的包围封锁

    C. 苏俄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 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摸索到的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材料中“新思路”主要是

    A. 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 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

    D. 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以下相关表述,比较合理的是

    A.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曾一度超过美国

    B. 二者都采用了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促进经济发展

    C. 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 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而美国人民因经济危机导致生活水平极大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牛仔裤是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尼尔·弗格森《文明》)“苏联生产不出一条样的牛仔裤”的原因是

    ①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

    ②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③“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④苏联纺织技术落后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今天的美国惠普公司不是惠普家族独家经营,也不是惠普家族独家拥有,它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它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手段。这里“藏富于民”指的是

    A. 管理者革命

    B. 人民资本主义

    C. 福利制度的建立

    D. 实现企业国有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下图推断,漫画作者认为欧洲福利制度的推行

    A. 实现了社会公平

    B. 助长了好逸恶劳

    C. 抑制了贫富分化

    D. 激发了就业热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在农业社会,农村市场既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依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 ”者 ,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 .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 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 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叶适).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三   明清江南市镇的起源,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体制外的产物。它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摘编自《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农村市场对社会发展所引起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与生活

    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

    ——新浪网2012年《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

    材料二  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写出材料一中所体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

    ——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

    材料二  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

    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综上所述指出胡佛和罗斯福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