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下图为西周官道(虚线所示)走向示意图。该图表明西周时期

    A. 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范围

    B. 交通是中央集权的重要媒介

    C. 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 黄河中下游是重要的经济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典礼。此后每隔五年,他都会亲往泰山封禅,同时在泰山接受关东诸侯王的朝见。这说明此时期

    A. 王国问题尚未得到基本解决

    B. 泰山成为皇权在关东的象征

    C. 关东与关中的文化开始趋同

    D. 天人感应思想已被普遍接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著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l吐蕃、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据此可知

    A.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国际交流

    B. 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C. 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 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朝政府发行纸币和铜钱,纸币多用于发放官俸和收缴赋税,金银的使用在明初受到限制,但不久之后白银任由民间发行流通,然而纸币却逐渐停止使用。这种状况说明

    A. 传统市场经济的不成熟

    B. 海外贸易冲击统治基础

    C.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 商品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利于

    A. 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

    B. 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C. 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

    D. 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41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这体现了当时

    A. 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 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C. 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 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虽然苏联也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这体现了中国

    A. 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

    B. 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C. 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

    D. 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78年下半年,广东出现“逃港”高潮,仅8月就达6709人,逃出1814人,1979年春节后又出现“逃港”现象。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

    A.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C.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D.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代雅典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尽可能用开朗的心情,承担起灾难来,并且迅速地反抗它,无论对于城市或个人,这都是真正的力量。”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战争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B. 史学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C. 公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D. 民主政治推动城邦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7世纪,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遇到了来自印度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的竞争,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禁止棉纺织品进口的法令。这一法令

    A. 推动了英国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B. 标志着英国经济思想的转变

    C. 保护了英国纺织业的海外市场

    D. 延缓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701年英国议会制定了《王位继承法》,其核心是对王位继承人的宗教信仰作出严格且明确的限制:英国王位继承人及其配偶不得是罗马天主教徒。这一限制旨在

    A. 实现信仰自由

    B. 稳定政治局势

    C. 推进宗教改革

    D. 确保议会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1947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并宣称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杜鲁门的“三大自由”

    A.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归

    C.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D. 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开展乡村重振运动。首先,针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情况,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1886-1919年,仅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其次.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发起以保护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各种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得以广泛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乡村带来巨大的破坏,但是战后重建则使德国的乡村实现了多样性、生态性、传承性、人文性的革命性转变。

    ——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简史》等

    材料二清末民初时,在地方实业派经营乡里情怀的推动下,中国政府创设农林部门和实验研究所,引进美棉并进行棉种改造;大力兴办畜牧、蚕业、水产和森林学校;翻译农业书籍;引进农业机械;实行奖励垦荒政策。但这些措施的效果都不太明显。到了北洋军阀时期,以晏阳初、梁漱溟、徐特立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河北、山东、重庆等地进行乡村建设运动,着力于对乡民的“愚穷弱私”进行改造。但苛刻的政治环境与改造的实验性质注定其失败的结局。1928年以来,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各自对农村的振兴做出了不同的政治实践。

    ——摘编自马敏《中国近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德国与中国乡村重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各自对农村的振兴做出了不同的政治实践”的内涵并对其进行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说来,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急剧性变革可以在短时期导致天翻地覆变化,但随后也往往不可避免会发生一场或多场纠偏运动。相反,那些貌似缓慢、渐进的变革,短时期显得收效甚微,进展缓慢,但它却往往使人们在不易觉察时发生真正的变革。当人们一旦醒悟,世界已经全然改观,人们不愿意再回到旧秩序,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再回到旧秩序,因为社会基础全变了,人们的意识也变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说,历史上真正的变革,还应该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变革,温和、舒适,但不可逆,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之谓也。

    ——摘编自马勇《超越革命与改良》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近代史的一个例子,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改革与加强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这部法案明确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考入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拔尖人才。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再次发现,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1985年美国发起了跨世纪全面改革基础科学教育的《2061计划》,明确提出“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并详细阐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在此后的实践中,全国学校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造成教育质量难以控制,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等诸多问题,为此1995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全国性的科学教育标准。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

    ——摘编自张运红《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评论家雷达直言,对中国抗战文学,我们还缺乏客观的认识。既然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文学自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他看来,对于抗战文学,我们一度过于强调政治性和党派分野,有一定的片面性。而相比世界上经典的战争文学作品,我们又妄自菲薄。

    《文艺报》原总编辑、评论家范咏戈表示,对于抗战文学而言,无论是以娱乐化的消费经验来处理抗战题材,还是以廉价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去博取读者或观众一时的满足和愉悦,本质上都是在欺骗历史。抗战题材作品要走向经典,作为创作者,首先还是要敬畏历史,从而以严肃的态度,理性的创作,客观的叙述,多元的视角去构建新的抗战故事。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李舫表示,今天我们谈论抗战文学,很重要的是,要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抗战遗产。一方面,我们要找到新的历史事实,来匡正历史细节;另一方面,则是要根据新的历史考据,来重新确立正确的历史观。

    ——摘编自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抗战题材文学刨作研讨会内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讨会上关于抗战文学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研讨会上关于抗战文学的主要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2年在议会选举前后,宋教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宪政思想,“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他说,国民党的党纲“第一,统一政治,今当谋国家统一,毋使外人讥为十八国。第二,地方自治。第三,种族同化。第四,民生主义。第五,维持国际和平”。在国民党湖北省支部欢迎会上演讲时,更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宪政观:“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选举的竞争,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用不着避甚么嫌疑,讲甚么客气的。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他向上海交通部同仁说明了他执意坚持内阁制的理由:“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他公开表示:“吾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宪法,产出纯粹的政党内阁,此后政治进行,先问诸法,然后问诸人。”

    ——摘自楚梦《“五权”与“三权

    ——孙中山与宋教仁的宪政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