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卡迈什瓦尔·C·瓦利

    难以想象,如此优雅的美感,竟能在一个物理学家身上得到完美的演绎。

    他总是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深灰之间,而在春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他爱好文学和音乐。他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他叫钱德拉塞卡,一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19岁那年,他因成绩优异获得政府奖学金,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这个24岁的青年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年纪轻轻便将功成名就。然而,事情的发生并不如他所愿。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时,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他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理论全盘皆错,原因是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听众顿时爆发出笑声。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塞卡跟前,说:“这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多年后,钱德拉塞卡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的自言自语。

    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最后,他终于明白应该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不久,他把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然后又过了20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奖。1983年,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此时,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却已有了不同的看法。“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他说,“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钱德拉塞卡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人“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的态度”。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因此他的一生都是谨慎、谦逊和勤奋的。每当投入工作时,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花费10年左右,得到了“某种见解”以后才罢休——也就是说,直到宇宙的某一个方面已经完全约化为一组方程时才罢休。然后,他总是把研究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就不再关注这个领域,而去寻找天体物理学中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重新埋头研究下去。直到60多岁,钱德拉塞卡仍能定期把精力转向以前从未涉足的新领域。

    他的教学同样以严谨和一丝不苟著称。据说,他的板书和讲稿是那样整洁和优美,以至可以直接拿去印刷。一个有名的故事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德拉塞卡每星期从叶凯士天文台驱车数百英里到芝加哥大学为只有两名学生的班级上课(另一种说法是包括费米在内的其他几个人偶尔也来插班听课),而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这个班级仅有的两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还因肤色遭受歧视。但他不以为意,并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1999年,一只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尽管它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钱德拉塞卡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因孤独而优雅。或许,只有一个物理学家,才能拥有如此优雅的美感。

    (摘编自《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

    相关链接:

    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物理学家的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爱好文学和音乐,读遍了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B. 钱德拉塞卡治学严谨,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他的科学论文著作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C.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非凡而又坎坷:年轻时学术上有了成就却不被肯定,被肯定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

    D. 1999年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表达了科学界对他毕生成就的认可和对他的纪念,但他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中的“呜咽”,指的是他科学成果不被认可的悲哀。

    B. 钱德拉塞卡不像有的成功的人那样认为人类可以超越自然,而是认为大自然中蕴含的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都更强大和有力。

    C. “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表明钱德拉塞卡作为物理学家,也热爱研究数学。

    D. 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认为,假如当年自己的发现得到承认,在诱惑的魔力面前,自己势必也会止步不前。

    E. 钱德拉塞卡在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一项项的研究,是缘于他自始至终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

    3.作者为什么称钱德拉塞卡是“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记载: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于臂、悬于屋,并将其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等数种——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

    (选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取是(   )

    A. 汉代以前人们视重阳日为“恶日”,因为古人认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是不祥的征兆。

    B.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农历九月九日。人们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记载,这是关于重阳最早的记录。

    C. 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 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确定重阳为“敬老节”,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圣王是后人的榜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重阳由“避祸消灾”而变为祈寿析福的“吉日”后,“延寿客”菊花和“辟邪翁”茱萸迎来了新辉煌。

    B. 《东京梦华录》中开封重阳节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等节日的盛况的记载,表现了北宋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C. 《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南宋宫廷中重阳节盛况,这说明在南宋时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与元夕同等地位的大喜日子。

    D. 由于曹丕、唐太宗的倡导,同时随着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节俗传承,重阳节“吉日”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古人开展祭飨天帝、祭祖谢恩的盛大祭祀活动,这就是重阳最初的源头。

    B. 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 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D. 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变化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寂静的童年

    赵霞

    ①时值清明,我照例赶回老家去祭扫外祖父的坟茔。四月初的白马湖畔,正是江南草长的好时节。往返茔地的山路间,新翠与旧绿史相叠映,低处夹以几枝朱红笑靥的野杜鹃。白色的覆盒子花稀疏开在山脚田头,不做声地酝酿着五月里莓果累累的时光。这个时节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久违而又熟悉的气息。

    ②可是山坡上、田畈间,只是一片悄然。路过童年时清明前后最热闹的一座山坡,灌木和瓜畦的分布还依稀如昨,却见不到半个游戏的人影。过去每到这时候因孩子们呼朋引伴地上坡嬉游而错落踏出的一径路痕,早已淹没在杂沓草间,不知所终。

    ③我想起那时候,乡下孩子从不会轻易放过这一年里最好的季节。放学回到家,将书包一扔,便去田间地头疯玩。傍晚时分,最受青昧的娱乐便是到坡头上放风筝。游戏的料作都是自己动手备齐。各人扎的简陋风筝,只是将裁成方块的旧报纸糊在从竹枝上劈下做成弓形的篾骨上,再垂以长长的两带纸尾,依其形似,名曰“豆腐风筝”。此时从山下望去,只见坡头纸鸢冉冉摇曳,也是春时一景。

    ④有一年,外祖父用乡下轻薄罕见的桃花纸为我扎了一个蝴蝶风筝。和“豆腐风筝”相比,它有着清奇的相貌和精致的骨架,翅翼处更染上了若干淡彩。这是为我不久后参加班上的风筝比赛预备的。比赛那天,我兴冲冲地将风筝带上了比赛的山顶。不料到了高处,轻薄的桃花纸竟怎么也吃不住忽忽的大风,只是徒劳地扇动着双翼。几次试飞都失败了,我举着蝴蝶面风而立,几乎落下泪来。

    ⑤童年的假日,有满满一天的时间可以恣意挥霍,不受日光向晚的约束。邀几个伙伴,各挎一只竹篮,从山脚的乌梢竹篷开始翻觅,拔取新生的笋芽。我最喜欢听笋节拔断时清脆的“毕剁”一响,有时玩得狠了,这欢愉的响声会一直延续到夜梦里……

    ⑥被唤醒的还有另一些特殊的声音:登上山顶,望见远处一阵猛风打着卷翻过山脊时那种惊心动魄的波浪;从伙伴间彼此较劲的跋涉中抬起头来,忽然看到对面漫山遍野的杜鹃一片殷红的热闹;穿林越涧地走出树丛的迷宫,迎面撞上一个开满紫色无名花的小小山谷……这些无声的场景收藏在童年的回忆里,随着年龄的增长酝酿出了一些更奇妙的声音。那是自然以某种方式发出的生命的秘语。

    ⑦今天,当我回头去温习童年的生活时,这些声音似乎把某些自然的密码、对生命最朴素的认识永远地织进了我的心灵深处。多年来,尽管长久地远离山野,但春天里不经意间听到轻风拂动下一小阵枝叶的窸窣声,就可以把我带回到关于这个季节的一切生动的回忆里,让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有的时候,在迷蒙的城市街角的一棵行道树下想起那一大片灿烂的红,心里也会升起无边的温暖和欣慰。

    我由衷的感激那些陪伴我度过童年时代的那些自然世界的亲切声响,也从这样的回忆中领受着新的生活的营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它们的滋养,我的甜蜜而丰美的童年会显得多么静默苍白。然而,今天的故乡,熟悉的山水风云还在,却不知道我遗落的郡个童年去了哪里,走过的山道一片寂静,不再有旧时常见的童稚身影。空旷的野地,曾经是过去无数代孩子热衷的嬉游场所之一,如今也只是寂然。闲居的假日里,空气澄净,高天碧蓝,这样好的大阳天里,却没有了童年的身影。那些陪伴过无数代人童年的自然声响,正从今天童年的生活中被悄然地屏蔽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关在狭小房间里与电视、电脑和繁重的课业为伴的童年。我不知道,伴随着这一进程,是不是也有一些生命的声音,在永远地沉默下去……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描写作者清明节回老家扫墓时看到的故乡白马河畔的美丽景象,其主要作用是引出下文对童年时在故乡快乐生活的回忆。

    B. 外祖父的风筝,精致美好,可是参加比赛时却试飞失败,然而正是这次经历。让作者获得了依靠别人是无法获得成功这一深刻感受。

    C. 文章最后写到,“我不知道,伴随着这一进程,是不是也有一些生命的声音,在永远地沉默下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声音越来越少的忧虑之情。

    D. 文章以自己重年的快乐与今天孩子的不快乐的对比为主线,通过描述童年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获得的快乐,作者鲜明的态度已蕴含其中。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文章的标题“寂静的童年”在文中所指的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小题。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舍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①,试用此道推。

    (注)①摄生客:探求养生之道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起首两句中“变”“含”两字,化虚为实,写出了气候景象、山光水色的奇特,看似平常,却蕴含博大丰富。

    B. “出谷”两句承上启下,点明了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同时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过渡。

    C. “林壑”以下四句,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忘归的意兴。

    D. 全诗紧扣题目“湖中”两字,叙写了一天的行踪和景象,尽管时空跨度很大,但因虚实详略得宜,写得次第井然。

    E. 全诗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人“愉悦”之情,洋溢在“清晖”“林壑”“蒲稗”这些脉脉含情的景物所组成的意象之中。

    2.诗歌的最后四句写诗人出游之后的感悟。这种感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抒发的感悟有怎样的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离骚》诗中,表现屈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至死斗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写游人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乘着小舟,在广阔旷远的江面上,随波漂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王寂《三友轩记》节选,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B.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C.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D.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视事之明年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B. 其为乐可胜计耶              胜:尽,完全

    C. 人之遇物,但患不诚           遇:对待

    D. 亦能回指。幸无忽              幸:侥幸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所见略同。

    B. 作者说,夫人情之嗜好,而在乎适意而已,这样的议论体现出他推崇道家无为超脱、随意自适的思想和人生旨趣。

    C. 客人认为,作者由于喜爱那些“无用之石”和“不材之木”,而使得自己显得低贱和浅陋,从而致使亲友疏远离去。

    D. 《三友轩记》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出守以后“心如坚石,形如槁木”的情状,行文虽显旷达,实则难掩郁郁不平之气。

    4.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

    (2)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对于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高考都将是青春的记忆,就像生活中许多不得不做的事情一样,不能束之高阁,考完之后还应继续前行。

    B. 经过推荐、初选和终选,科技部于近日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是科学家智慧的结晶,与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C. 乡村的文明建设要从细枝末节做起,一些地方的“调停会”制度就非常好,由于他们的调解,素不相能的邻居也能够和睦相处。

    D. 当“单打独斗”已经无法实现产业整合,那么“抱团出海”就成了理性的必然选择,于是民营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的投资控股实体便责无旁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目的在于提升科技工作者自身的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是十分重要的。

    B. 共享单车在二线城市的用户占比,已与一线城市基本持平,成为共享单车行业最重要的增量市场。

    C. 对端午节的认识随着每年的讨论都会积累起一些知识,才知道端午节最初是人们祭祀天地的日子。

    D. 今年汛期流域的降雨与常年相当,但长江流域支流众多,局地强降雨引发的灾害不容忽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18亿亩耕地红线从量上划定了维持粮食安全的耕地面积,红线内耕地质量也决定了粮食供应能力。农业集约化生产,可以满足粮食快速增长的需求,但这是依靠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单产来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导致水土资源系统退化,产生严重环境影响,危及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A

    大致

    只是

    通过

    /

    B

    虽然

    但是

    /

    已经

    C

    /

    不仅

    而且

    虽然

    并且

    D

    尽管

    /

    实行

    而没有

    进而

    A. A   B. B   C. C   D.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参照①的方式,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再推断出两点结论。

    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有255条,出自庄子的161条,出自《史记》的有265条,出自唐诗的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有140条。这些成语涉及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①越是有名的著作,产生的成语也就越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随着现代化的升级改造,许多城市当年的印象已成为历史的过往。有感于此,《都市晚报》开展题为“寻找城市记忆”的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老照片、老故事,然后编辑成册。现在请你为册子撰写一段卷首语。要求:主题突出,语言鲜明生动、连贯得体,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错觉

    (印度)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哎,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小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抒情文,可以诉说你的经历、再现生活情境,抒发你对幸福的感受……;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