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非选择题 5 题,选择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 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万国公报》刊文称:“国家与民同乐,即与民同利,独享其乐,独专其利,美国家不为也。即如造轮船,开铁路,民力所能为者,听起好自为之,朝廷不禁也。”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一致的是

    A. 洋务运动反对发展民族工业

    B. 应该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

    C. 洋务运动走向失败不可避免

    D. 应该与欧美国家发展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 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 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 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86年4月到6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很多地方报纸,都集中报道了不少在企业改革中有良好表现的先锋人物被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打击诬告的事件。这些报道旨在

    A. 宣传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打破教条主义的长期束缚

    C. 纠正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

    D. 营造推进改革的社会氛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

    A. 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

    B. 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C. 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

    D. 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A. 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 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如表所示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的变化

    表: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表

    1840年前的行会构成

    1840~1911年新增行会的构成

    总数

    同业者

    同乡者

    总数

    同业者

    同乡者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上海

    21

    15

    70

    6

    30

    71

    69

    97

    2

    3

    汉口

    20

    10

    50

    10

    50

    71

    67

    94

    3

    6

    (注:同业者,指同一行业的人组成的行会。同乡者,指同一地区的各种行业的人组成的行会。)

    A. 导致了传统行业大量消亡   B. 反映了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

    C. 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表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阅读下表:

    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时间

    工业类别

    1935年

    1941年

    资本总额

    (万元)

    占全国总

    资本比例

    资本总额

    (万元)

    占全国总

    资本比例

    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

    机械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

    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

    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D.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其中与“自下而上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中国加入世界资易组织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现象

    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公民、海外贸易、美德、选举、津贴、仁义、土地私有、中央集权、私学

    公元10~12世纪

    夜市、瓦肆勾栏、市民、南戏、科举制、参知政事

    公元14~18世纪

    章回小说、工商皆本、房佣关系、白银、内阁、经世致用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郑观应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买办,其主张议会制度和中国应促进自己的商业和工业,同洋货竞争,那么外商就不得不蒙受亏损、很自然就会回国去。为了罗致真正的人才,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建立技术和职业学校是必要的;为了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强调开矿和农业近代化的重要性。他对于把商人列于底层的现存社会等级提出了疑问,认为中国人崇奉祖宗和不远游的习惯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他发现了国际法的效用--对防御西方颇有价值的洋式工具。但是中国只有放弃所谓“天下”的传统儒学观念和把自己视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名成员时,才能从中得益。

    --摘编自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观应的改革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观应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明朝中后期,官场“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重形式而不求实效的风气弥散。1573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开展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根据《大明会典>的相关内容,制定“考成法”(即考察成效之法),旨在实现“上有立法下必行之,上有言下必听之效之”。“考成法”规定:六部把要办的公事一条一条登记造册,一式三份,一本留部,一本送六科监察(六科监察与六部相对,用以监察六部。六部尚书为二品,而六科最高官才七品,但六科具有纠劾、封驳六部的权力),再一本交内阁查考。还将宦官统率六科、稽查章奏权移交内阁,由内阁牵头,一件一件研究,根据轻重缓急,限令各部和各地按期完成。每月考核,逐年总结,完成之后一一注销。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官员政绩,决定升降奖惩。“考成法”的实施,形成了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对各级官吏的监察大权的严密而完整的考成系统。

    一--据马立成《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根据材料,指出张居正实施“考成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考成法”改革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概况“考成法”改革的突出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材料:罗吉尔•培根,13世纪英格兰哲学家,基督教僧侣,曾在当时欧洲学术活动中心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学习、任教,翻译过许多希腊和阿拉伯著作,对经院哲学通过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释基督教义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培根把自然界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强调知识最根本的来源是经验。他指出,如果一个从未见过火的人用推理证明火能灼伤人、毁坏物品,他那接受这一结论的心灵仍不信服;除非他用实验证明理论的道理,把可燃物置于火中,那么这时他是不会不避开火的;当他有了关于燃烧的现实经验之后,他的心灵才会踏实,才会安于真理的光辉之中。同时他还认识到,数学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和普遍方法在科学与哲学发展中的作用,“数学是一切其它科学的门径和钥匙”。然而,在他看来,神学和信仰并不妨碍和限制科学的认识,只是需要哲学和科学为其作论证。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概括罗吉尔•培根的科学思想,并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吉尔•培根科学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占罗马。情况危急,罗马人决定请卡米卢斯回来带兵作战。他们派出一名使者冒险穿过敌人的包围,回城征求元老们的意见。元老院取消了对卡米卢斯的放逐,命其为独裁官。卡米卢斯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回来带领众人打败了入侵者。卡米卢斯的这一人生转变表明

    A. 罗马贵族垄断司法权欺压民众

    B. 万民法巩固了罗马的共和政权

    C. 古罗马公民注重遵守法律程序

    D. 民族矛盾激化了罗马阶级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