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选择题 2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27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8 题
  1.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种现象不可能出现在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A. 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 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 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 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产品呈现出可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娇柔做作等风格。”下列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产品能体现出上述风格的是

    ①珐琅彩双环瓶   ②青花五彩碗   ③三星堆青铜礼器  ④江宁织造局云锦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商品经济发达

    C. 自耕农经济脆弱   D. 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 财产平均分配   B. 禁止土地买卖

    C. 实行土地国有化   D.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A.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B.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

    C. 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

    D. 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B. 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C. “海禁”政策的恶果

    D. 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英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藩属国贡品

    D. 官营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材料折射出当时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 商品交易受政府的严格管理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春秋时期,有些人以牛或者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说明( )。

    A. 当时盛行图腾崇拜而以牛来命名   B. 当时牛成为农家的主要财产

    C. 牛耕开始出现   D. 巧合而已,无任何实际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 刀耕火种土地利用率低   B.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出现

    C.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宋代诗人范大成在《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达   B. 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C. 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D.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会馆是地域性很强的社会组织,是商帮“联乡情于异地”、“叙桑梓之乐”的场所。与其他城市中的会馆不同,各地商帮在北京的会馆大多被称之为“试馆”,且规模差别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试馆”

    A. 带有鲜明的政治与等级色彩   B. 聚集了来自全国的大量人流物流

    C. 具有服务于士宦科举的功能   D. 规模取决于各地入仕人数和品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论证这一结论的是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①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 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B. 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C. 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 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唐代《田令》中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此规定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C. 有利于加强对人口管理   D. 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强化   B. 社会政局动荡

    C.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 铁工具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对比下列两图,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

    A. 生产模式的变化   B. 社会组织的完善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经营方式的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艰难而曲折,每前行一步都饱受束缚和痛苦。其主要原因是()

    A. 水陆交通不发达   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市”、“坊”界限被打破   D. 统治者禁绝对外贸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 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B. 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C. 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D.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均田制

    D. 郡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据材料可推断宋朝

    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市的交易已不受官府的监督

    C.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取消   D. 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 玉米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 “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官营手工业存在严重的弊端,表现在:

    ①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②新技术难以推广

    ③技术工艺容易失传;④代表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白居易咏《缭绫》诗日:“去年中使宣口赦,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纹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该诗从侧面反映了唐代

    A. 流行裙装服饰   B. 棉纺技术的推广

    C. 文学创作繁荣   D. 纺织技术的高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明代制度规定,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官员纷纷“下海”。嘉靖时,首埔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这说明,明代中叶以后()

    A. 吏治渐趋腐败   B. 内阁地位上升

    C. 重农抑商政策衰亡   D. 轻商意识淡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唐朝继承发展前代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通典·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受田民户要承担租庸调。这一措施

    A. 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B. 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

    C. 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D. 有利于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中国古代冶铸业中,南北朝时某种炼钢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钢的性能,其具体操作是“用生铁的溶液,浇灌到熟铁的刀刃上,并用牲尿和牲脂淬火成钢”,这种炼钢术被称作

    A. 高炉炼铁   B. 炒钢技术   C. 水排冶铁   D. 灌钢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在材料二中这种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料变化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 ·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