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28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8 题
  1. 《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末年王室衰微          D.西周初分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周礼在都城建制上,规定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伯候方五里、高五仞;子男方三里、高三仞。这种规定体现出分封制的(    )

    A.财产平等          B.等级森严

    D.家庭和谐          D.王权至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禹、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禹(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

    A.明确了部门职权划分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D.使得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以上变化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秦汉设三公九卿、隋唐设三省六部、明朝设内阁和清朝设军机处,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以一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

    C.加强君主集权是官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D.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为其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方人奉他们为西方文明之源。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担任公职的公民可得到工资

    B.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可获津贴

    C.观赏戏剧的公民有“观剧津贴”

    D.所有人都能参加公民大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为了统治疆域辽阔的帝国,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和中国历代皇帝采取的措施相比,最有特色的是(    )

    A.不断削弱地方权力           B.不断强化皇权

    C.重视思想控制               D.重视法律的制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一方面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灾难,另一方面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结束于南京”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

    B.民族矛盾成为当时最主要矛盾

    C.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

    D.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史实应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四十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更大

    B.更多的满足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C.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D.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据《中国近代史工业资料》统计,1894年前的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到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爆发                 B.《马关条约》签订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辛丑条约》签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学者统计,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的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几十年中,日本翻译中国的书籍仅有16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后中日交恶,文化交流锐减

    B.中国已经落后,日本不再以华为师

    C.中国战败之后,不再向日传输先进文化

    D.日本崇尚西学,中文翻译人才匮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近代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史,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                 ②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④增开天津为商埠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15年5月8日,戴维·卡梅伦在英国大选中胜出,成为英国第54任首相。他曾在公开场合自称是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超级粉丝。下列关于英国首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得以完善 

    B.首相对国王负责

    C.当今首相卡梅伦一定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

    D.卡梅伦上台组阁需要英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获得更多权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人说法国是“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也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

    A.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民主历程历经艰难

    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历史学家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以上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法国1875年宪法对总统权力的规定不包括(    )

    A.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B.有权解散众议院而不受任何约束

    C.有权实行特赦和缔结条约

    D.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同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相比,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的权力

    C.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    )

    A.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三权分立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下列材料哪一项不适合(    )

    A.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是中国历史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群体的角度

    D.社会思潮的角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材料一在1914年英国和德国开战的那天晚上,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望着白厅的灯光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我们此生将不会再看到它们亮起来了。”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欧洲已不再向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

    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

    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14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来自欧洲的军火和钢铁方面的订单使美国的工业生产更加活跃起来。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欧洲的债权国,拥有了世界40%的财富。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和英国、法国等国家一道成为了战胜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种“整个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灯光熄灭”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设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设计了一个超国家的行为主体“国联”。但是由于该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美国退出《凡尔赛和约》,而苏联又受到排斥。没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兴世界大国的参加,大国之间的均势就难于维持,国联的权威性也就不够。后来日本、德国等先后退出国联,更证明了国联并不是进行大国合作的有效机构。而其他超国家的行为体和相关机制还不健全。因此,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完善的、短命的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仅没有解决欧洲战前就存在的矛盾,更没有解决战后产生的矛盾。相反,它使帝国主义国家争霸的矛盾越演越烈。希特勒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行为,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均势,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次,欧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民族国家之间在领土和人口上的斗争,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重要力量,也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材料二   1818—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上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英)霍姆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三  除本盟的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

    (1)依据材料一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是“一个不完善的、短命的体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国际联盟在制止战争侵略方面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生活水平以及剥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偿款支付额定载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比年由合约条款不可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偿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合约的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