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25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2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右图所示《晋商》一书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B.宋元时期,商业发展进入高峰期

    C.秦汉时期,商运比较活跃

    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 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D. 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 新航路开辟   B. 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 “人定胜天”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5 题
  1.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的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力量。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 鸦片的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这反映出明代

    A. 土地兼并严重   B. 小农经济的弱化

    C. 商品经济发达   D. 井田制得以恢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事件是(  )

    A. 郑和下西洋   B. 新航路的开辟

    C. 丝绸之路的开通   D. 富尔敦发明汽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限制商人的政策

    C. 禁止经商的政策   D. 反腐倡廉的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末苏杭地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 东方的借鉴学习   B. 西方的殖民掠夺   C. 正常的文化交流   D. 封建主阶级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17世纪

    D. 19世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l 876年,《河流防污法》。其主要背景是

    A. 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B. 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 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影视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大作坊里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这种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

    A. 官营手工业

    B. 田庄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小企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英国棉织品的产量从1785年的4000万码增至1850年的20亿码;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到1850年的225万吨。这些变化主要说明了

    A.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 资本主义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 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工人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 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 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 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下列生产工具中,符合史书记载的是(   )      

    A. 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器牛尊,牛鼻上穿有环。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社会 (  )

    A. 人们酗酒成风             B. 牛的数量很多

    C. 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D. 青铜器均以牛为造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彼得•盖伊在起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 法国   B. 英国   C. 德国   D. 美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从中得出的信息最确切的是(      )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C.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时间限制 

    D.江南经济的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19年,在一个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A. 研制成了发电机   B. 发明了内燃机

    C. 发明水力织布机   D. 改良了蒸汽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的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加密切   B. 发生的范围领域广泛

    C. 工人的干劲增大   D. 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保证政府的财源和兵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   B. 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D. 层出不穷的科技发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索马里海盗,是一群专门在海上抢劫其他国船只的犯罪者,2009年以来亚丁湾一带海盗活动更趋频繁,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艘船遭劫,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有人研究这一海域早在15世纪末就有一著名国际“海盗”出现过,这一“海盗”最有可能是(  )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清雍正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只许广州通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古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前期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

    (3)材料二清朝前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对材料一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农民“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材料三: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清明上河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