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 1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8 题
  1.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人口增长   B. 稳定地方秩序

    C. 完善政绩考核   D. 增加政府收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橫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联是对当时党中央为纠正哪一方针路线通俗易懂的注解

    A. “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 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 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 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B. 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 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 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对外贸易时,普遍表现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造成这

    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本身物产丰富   B. 统治者好大喜功

    C. 封建经济的独立性   D. 交通条件的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 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中国人最早培植“六谷”、养殖“六畜”的时代是(    )

    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本”是指(   )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海外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B.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 

    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

    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

    A. 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

    B. “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 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

    D. 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

    A. 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B. 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C. 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

    D. 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自然经济的瓦解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统计资料表明: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造成这种局面的经济根源在于(   )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B.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C.中国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

    D.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出现的经济形态有

    ①自然经济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873年清政府批准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该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组建方式,并招商集股,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股票。据此可知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民间资本得到官方认可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文中的“当时”是指

    A. 清朝末年

    B. 民国初年

    C. 民国后期

    D. “文革”前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某商标图片,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A.民族工业产生于火柴业

    B.民国初期诞生了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实业救国思想

    D.中国火柴工业技术水平世界第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颗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

    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织公司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为此,国民政府

    A. 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 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

    C. 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有这样——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种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A.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B.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农业

    7.1

    11.3

    17.7

    10.7

    9.8

    10.4

    工业

    42.5

    60.4

    49.8

    55.5

    55.4

    52.6

    其中:重工业

    36.4

    54.0

    45.9

    51.1

    49.6

    45.9

    A. 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 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 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香港《亚洲周刊》引用辽宁省委组织部的数据说,该省在1992年前后有3.5万名官员辞职下海,另有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去创办企业。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当年度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 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C. 进一步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

    D. 对外开放政策的吸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在经历了2008年令人兴奋的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令人敬畏的国庆60年阅兵后,世博会完成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三连胜”,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以下对这两个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

    A.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分别代表着南北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

    B.20世纪30年代两地人民共同谱写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权利的英雄赞歌

    C.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两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D.20世纪80年代两个城市对外开放,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共 1 题
  1.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C. 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D. 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 制瓷业开始兴起

    C. 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

    (2)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市场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