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9 题,选择题 1 题,null 2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9 题
  1. 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A.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B.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极刑之后,拒绝了在朋友帮助下可以获得免刑的机会。他宁愿承受法律惩罚,也不不愿做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并认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苏格拉底注重道德实践

    B. 民主制度存在局限

    C. 司法裁决失去了民心

    D. 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C.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这些规定

    A. 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

    B. 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

    C.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D. 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

    A. 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

    B. 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

    C. 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 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某学者指出,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得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人们因而思考,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可见,该学者认识到,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

    A. 催生了启蒙运动

    B. 直接导致进化论的诞生

    C. 普及了无神论

    D.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五年计划”发展模式

    A. 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

    B. 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

    C. 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D. 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认为各民主党派是以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阶级联盟。1956年初,中央认定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201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指出民主党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种变化表明

    A. 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没有变化

    B. 中共对民主党派政策与时俱进

    C.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D. 中国社会政治环境长期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 题
  1. 《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

    A. 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 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 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D. 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A. 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 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 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它是在借助乡村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地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约占55%,1750年约占46%。18世纪初,像伯明翰这样的工业集镇、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凋敝,以“改造乡村,改造中国”达到“民族自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兴盛。其中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坚持以平分田地、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基,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建设不断探索,取得新的发展。

    ——摘编自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乡村工业化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传统”,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之“统”体现着古往今来人类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同时又在“传”中必然地历经各种变迁与考验,并与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在相互借鉴中表现自身和熔铸新生。

    现代性就是社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己相应的新传统。“传统”相对于“现代”才体现出自身作为传统的意义,“现代”是因为有相应的“传统”才显示出自身4作为现代的蕴含。正是有了“传统的发明”,也就有了“现代的成长”。

    ——摘编自郑杭生《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

    结合材料,围绕“传统与现代”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运用中国历史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皇帝辄与群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廷议大臣此前对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

    ——整理自《明代的廷议制度》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廷议制调整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明政府的对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