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字词书写 2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字词书写 共 2 题
  1.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吾善养浩然之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给加点的字注音,改正画线词语中的别字。

    (1)解剖(_____) (2)殚精竭虑(_____) (3)抑扬顿(_____) (4)落秀才 (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1)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2)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不可一世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3)这种历经千年铸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责任。(4)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第1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你的修改建议是:      

    2.第2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该为       

    3.请将第4句中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使语气更强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_______________。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___________。(茅盾《白杨礼赞》)

    (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祯《赠从弟》)

    (4)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在《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朱元思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  《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相近,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写出水势迅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提到建立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三本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向我们展示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外,他的作品对我们的作文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譬如小标题,你还记得前几章的小标题吗?

    第一章 我的荒石原;第二章 螳螂——__________;第三章 蝉——______;第四章 _______成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3) 盖竹柏影也(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字能看出苏轼与张怀民都有哪些相同的心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言文阅读

    (苏轼)自密徙徐①,是岁,河②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③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⑤,吾侪⑥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⑨,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⑩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①自密徙徐:从密州调任徐州。②河:黄河。③时:及时。④屦:粗布鞋。⑤涂潦:路上积水。⑥侪:同辈,同类的人。⑦锸:锹。⑧三板:古代长度单位,六尺高。⑨岁夫:明年的夫役。⑩虞:戒备。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公庐于城上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公庐于城上(房屋)

    B. 河势益暴(凶猛)

    C. 增筑故城为木岸(老)

    D. 富民若出(如果)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文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请描绘诗歌中划横线的句子所写的景象,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现代文阅读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这些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能看到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第⑤段“曲高和寡”中“和”的读音是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

    4.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少华

    ①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③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④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多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⑤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⑥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⑦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已的心去暖和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⑧“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

    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1.本文作者写了寻春时所见所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视野

    所见

    所思

    出城后

    蓟塞披沙,燕山负雪,一片衰草

    责怪自己春游太早

    山脚下

    山脚下

    草色又浓了些,也扩展了

    悟到“只有抬头放眼远望,才能看清人生春色之所在”

    2.文章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有什么好处?

    3.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衰草连天的景象?

    4.请赏析文中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第⑦段划线句“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里的“春天”指的是什么?

    6.你从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字数不超过所给字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任选一题作文。

    (1)人生是一个不断“寻”的过程,也许你寻觅过自然的美景,寻找过逝去的美好,探寻过科学的奥秘,追寻过伟人的足迹……请以“寻”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和、静、怡、真”四个字,不仅是中国茶道精神的四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应该是当今社会和谐的愿景,人们言语行为的规范。请你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人生感悟为素材,从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体裁不限。

    要求: ①文题中必须含有你所选定的字。如:《家和万事兴》《一个宁静的午后》《心旷神怡的小木屋》《人间自有真情在》等。(以上四题不得选用)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