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编户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日益强化,但始终存在许多制约皇权的因素,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相权的存在       ②科举制下士大夫阶层的形成

    ③监察机构的设置   ④内阁制度的设立。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留学主要目的地是欧美;19世纪末,留学主要目的地转向日本。促成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B.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转变

    C.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要求             D.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A.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明中后期

    B.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明中后期

    C.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维新运动

    D.明中后期、      鸦片战争、      维新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能够支持此观点的史料是(  )

    A.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哀叹:“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B.《贼情汇纂》记载:“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

    C.《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D.洪秀全著书《原道醒世训》,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效法。这说明(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

    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一项调查显示,1913年江苏某地300多名中小学生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对此比较全面的理解是(  )

    A.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旧传统仍有影响

    C.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D.文化氛围浓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14分)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评价辛亥革命了》

    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的深刻影响是什么?(2分)

    (3)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所持观点的原因。(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和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4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理论上的贡献。(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是对外来挑战的一种被迫应战,近代化的过程不是按照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循序完成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必然有诸多不完善的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二: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但是,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材料三: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试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史实,概括此后中国近代化发生了哪些变化。(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中“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这句话加以说明。(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