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B.分封制崩溃,各家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百家争鸣

    C.孟子等儒生得不到重用,消极遁世

    D.从现实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权谋之徒,摒弃儒家学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②秦始皇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代雅典就大会发言作出这样的规定:“任何人在五百人会议或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时,必须针对当时讨论的议题,不可同时讨论两个独立的议题。同一场会议中也不得就相同的问题两次发言。不可谩骂或打断他人发言,且不可攻击主持会议的官员。”这一规定

    A.保证了会议的高效有序           B.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

    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保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12年2月美国白人协警齐默尔曼枪杀黑人马丁,未被追究任何责任,佛罗里达州法院在美国民众抗议浪潮中被迫重启此案。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审理后,2013年,佛罗里达州法院还是认定齐默尔曼无罪。全美各地再次引发强烈反响和抗议活动,美国总统奥巴马表态:“要是我有一个儿子,一定长得像马丁。”以此来安抚民众情绪。材料主要表明在美国(   )

    A.总统无权对法院施压促其改判  

    B.司法腐败,民众通过抗议都无法改变法院的判决

    C.法院在各方利益冲突时按法律独立审判  

    D.种族歧视依然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当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紧密结合

    B.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

    A. 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B. 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但到1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 1月21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议决:“议行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

    B.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C.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

    D.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A.证实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军队引发的偶然事件  

    B.是日军为掩盖九一八事变的虚假史料

    C.是伪造的史料,歪曲了历史事实      

    D.虽然是日方一面之词,但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A.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其共同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            D.改变了经营方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13年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南非举行的第五次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主旨讲话,强调加强金砖国家合作,既为各成员国人民带来福祉,也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相信金砖国家在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伙伴关系等方面将取得新进展。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金砖国家的崛起促进了多极格局的形成

    B.金砖国家的崛起有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C.金砖国家的崛起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

    D.金砖国家将会发展成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突出表现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6分)

    材料二: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2)材料二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3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三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有关欧洲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7年高考将不分文、理科,教育改革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东汉大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三: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 “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義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校”的功能。(3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