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单选题 25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 是开沟播种结合的耧车   B. 是可以调节深浅的曲辕犁

    C. 是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   D. 是不需人力而自转的筒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介绍: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后来将蒸汽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是詹姆斯·瓦特的儿子小瓦特……他不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个企业家。他与商人马修·博尔顿合资经营索霍制造厂,把蒸汽机批量生产,推向市场。据此可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A. 得益于商业资本与技术的结合

    B. 取决于专利制度对创新的保护

    C. 取决于瓦特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

    D. 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统计,1961年7月1日到1962年6月30日.我国共进口粮食117亿斤。同期,征购粮食减少了158亿斤。上述做法旨在

    A. 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B. 纠正“大跃进”的弊端

    C.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 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世纪80年代,广东南海发生了机工自发捣毁裕厚昌、继昌隆及其几家丝厂的风潮。对此,当时的南海知县认为机器缫丝工厂“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夫以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说明当时

    A. 垄断经营不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B. 奖励实业的政策在地方遇阻

    C. 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D. 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一规定

    A. 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

    B. 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

    C. 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是唐朝前期主要贡丝织品的州在全国各道的比例情况。

    地区

    河南道

    河北道

    剑南道

    山南道

    江南道

    比重

    30.21%

    25.73%

    14.55%

    14,23%

    9.04%

    表中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A. 北方丝织业较为发达   B. 四川丝织业发展迅速

    C. 棉纺织业的地位下降   D. 南北方经济差距加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5 题
  1. 下列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

    比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一五”计划的完成(    )

    A.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B. 使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 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 未能使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 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

    A. 宗教习俗   B. 农业生产   C. 祭祀祖先   D. 纪念庆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诗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 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

    B. 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 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的出现

    D. 著名的唐三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制度,几乎涵盖了当时各个手工业部门。这实际上反映了

    A. 官营产品的盗卖严重   B. 官营产品难以保证质量

    C. 官营生产的管理严格   D. 国家注重垄断市场经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

    A. 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

    B.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

    C. 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

    D. 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 人口众多   B. 市民殷富   C. 商业繁荣   D. 雇佣关系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B.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C.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D.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杭州府

    湖州府

    嘉兴府

    田减少量

    31顷

    79顷

    1354顷

    地增加量

    184顷

    28顷

    1560顷

    A. 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C. 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 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时期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战国中晚期

    180.0

    460.5

    1659.0

    西汉末

    132.0

    496.5

    1759.0

    170.6

    628.0

    2262.0

    154.5

    579.5

    2087.5

    173.0

    559.0

    2013.5

    清中叶

    183.5

    314.0

    1131.0

    A. 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B. 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C.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 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 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 区域性经济分工的扩大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手工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D.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A. 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

    B.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C. 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

    B.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但明清时期却出现了“自发性移民”,即移民现象的山现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自己决定到异乡去寻找生存空间。这一移民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B. 政府的赋税改革使人身依附关系消失

    C. 人口的逐渐增加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D. 土地兼并的严重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淸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这反映出清代

    A. 闭关锁国到被迫幵放的过程

    B. 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 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 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 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

    C. 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D. “海禁”政策大力推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李鸿章在奏请设立轮船招商局时称:“各省在沪殷商,或置轮船,或挟资本,向各口装载贸易,俱依附洋商名下,若由官设立商局招徕,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并官局。”这说明设立轮船招商局意在

    A. 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 加强政府对市场垄断

    C. 开创股份制企业模式

    D. 与外商企业合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申报》记载,1896年杭州的通益公纱厂开建,“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这表明当时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蔚然成风

    B. 官僚资本在中国开始出现

    C. 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有所变化

    D. 实业救国的思潮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 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之外,应加以削减。”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A. 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

    B. 人民迫切要求改变重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 50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D. 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新航路开辟后许多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涌现。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可可,以及当时各种鲜为人知的蔬菜瓜果,如花生、向日葵、西红柿、辣椒、南瓜、菜豆、菠萝等,在16世纪中叶后,通过各种渠道传至旧大陆各地区。这说明在欧洲发生了

    A. 商业革命

    B. 价格革命

    C. 经济危机

    D. 商业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

    A. 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

    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 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D. 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 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 “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C. 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   D. 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广州贸易的主要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开办这些行的主人,即所谓的“行商”,向朝廷捐呈大笔钱财,以保证他们的垄断性特权;据说捐资的数额约为20万两,或5.5万英镑。据称在明代万历时期(1573-1619年),就有大约三十六个行商与十四个国家进行贸易。到明朝末年,行商的数目下降到了十三个,故有了“十三行”的名称,一直持续到清代。由于广州贸易是在外国私商和中国臣民之间展开,所以无需任何官方的外交关系,只要有非官方的生意往来即可。这样,洋商与中国官府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的直接接触;洋商只能通过指定与他们做生意的中国特许商人,向总督、巡抚和“户部”转呈禀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特许状只会在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才会被取消。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1680年,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分析二者对中英两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中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9▲年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19世纪晚期

    1881年,开平煤矿投产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完成

    1870—1900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83—1907年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20世纪初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00年英国工党成立,成为与保守党相抗衡的两大政党之一

    1912年意大利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摘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一项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时期与晚清时期矿业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