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2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选择题 10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23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8 题
  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曲辕犁的推广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高转筒车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幕”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主要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坊和市的界限十分鲜明

    C.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D. 官府直接监管交易活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影响有(    )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A. 秦始皇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

    A. 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B. 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 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D.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不合宜者,渐渐消亡,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力。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材料中的“其说”是指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

    C.法拉第的电磁感应

    D.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多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A.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严格管理市场

    D. 压制纺织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D. 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英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藩属国贡品

    D. 官营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种情形最早在哪个朝代普遍出现?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

    A. 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 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C. 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D. 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表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是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

    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B.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太”:现代汉语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有“粗、胖”之义,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祭”: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如“樱花祭”。可见中、日、韩三国

    A. 存在文化共通之处   B. 曾经同族同宗同文

    C. 古代崇尚儒家思想   D. 自古和睦形同一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的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

    A. 白银大量使用

    B. 贸易繁盛

    C. 工商业繁荣

    D. 交子的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0 题
  1.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 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 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 不同阶段学术思想的交锋

    D. 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社会进步

    C. 重视尊卑贵贱

    D. 有利于凝聚宗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 “天人感应”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A. 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 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 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 宗法制与郡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 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 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 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D.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

    材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二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李贽《道古录》

    材料三清朝前期戴震等一些儒学思想家关于“礼”的设想,隐含了一些瓦解文化专制和真理独占的政治集权体制,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常识与规则之上的设想也隐含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独立存在的空间被承认的可能性。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儒学面临的危机。

    (2)据材料二,李贽对人性有着怎样的认识?结合李贽所处时代,指出影响这些认识产生的因素。

    (3)戴震等人的思想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据材料三,说明作者对戴震等人主要观点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儒学思想发展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李剑鸣在论美国政体时指出,1787年美国最终形成的共和政体方案,对历史上各种政体的要素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综合吸收:它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了“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①;它在英国式制衡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多向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②。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与材料中①、②对应的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被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了。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二从“奇技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人们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 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转变的原因。

    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初,“国民”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一:下图是两位决定时代发展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果:

    瓦特和蒸气机                      法拉第与电磁感应实验

    材料二: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三:

    (1)材料一认为“两位科学家决定时代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理由。

    (2)阅读材料二,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3)材料三反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