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曾感叹自己“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张之洞也说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

    A. 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

    B. 与顽固派根本立场相悖

    C. 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

    D. 对西学的理解过于肤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近郊分为“乡”。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庶人”(或称“野人”)。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 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B. 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

    C. 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

    D. 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傅斯年指出,“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研究历史要时时存着统计的观念,因为历史事实都是聚象事实。然而直接用起统计方法来,可须小心着,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材料说明傅斯年认为

    A. 历史的残破不全不值得人们研究

    B. 历史统计都存在着严重主观因素

    C. 可以通过重现历史事实演绎历史

    D. 历史研究中要慎重利用统计数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学者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 大国霸权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 大量自耕农出现

    B. 土地兼并加剧

    C. 有效保护非耕地

    D. 田庄经济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B. 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C. 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 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甲午中日战争纪要》是1935年由民国政府编写的第一部甲午战争官修著作,书中所附精细作战地图来源于日军1904~1905年编写的《日清战史》。其实,彼时北洋海军有自己的专业测绘人员,也有绘制精美的军事地图,但流传极少,且在战后总结时未见运用,更未公开印刷出版。所以此书编辑时作者只能将日图翻为中文,并以中国为视角,整理史料和地图,而那时中国东北已经沦丧于日本之手,第二次中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据此可以说明

    ①北洋海军全方位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②甲午海战胜败之原因可以从两国战后总结中窥探一二

    ③民国政府编写此书蕴含着“籍资研究,用以警惕”之意

    ④日本编写《日清战史》直接目的是为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被否定

    B. 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法令力推小家庭制

    C. 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普遍认同小家庭制

    D. 对家庭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民族、民权、民生,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 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 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 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 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许多人认为,古代希腊哲学的繁荣奠定了古罗马法学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是中肯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眼中,哲学至高至纯,是不存在专门的法律分支的。因此,如果没有古罗马法学家有意识的努力,精深的希腊哲学是很难转化成庞大而严谨的法学体系的。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古希腊哲学是古罗马法的基础

    B. 罗马法辉煌的成就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

    C. 罗马法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支

    D. 罗马法是对古希腊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独立之后美国各州享有立法权,1787年汉密尔顿宣称:“对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最高法院。”“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最高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汉密尔顿这样说的根本目的是

    A.树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

    B.确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共和政体

    C.理顺普通法律和宪法之间的关系

    D.维护扩大中央权力的联邦体制设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表示,《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是读者了解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最好人口,“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实作品。它将你带进普通人的世界,更弥足珍贵的是,用不了多少年,随着这些亲历者的离世,我们就更无法去了解这段历史了。”下列著作与该作品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

    材料二 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的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在散播着“战争文化”。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浪漫的超现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将适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极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纯洁灵魂、发扬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战争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种名为“代耕”的新式耕地工具,农业普遍使用简单机械,如筒车、龙骨水车等,还有人将当时传入的西方技术,即所谓的“泰西水法”引进农业。而且,当时人已知道对不同土壤施用不同性质的肥料,有些地方农民还懂得使用砒霜拌种防治病虫害。通过稻麦参种、棉麦套种、粮豆间作、粮菜间作来提高复种指数,是明代农业的一个特点。这使得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单位面积的产量有可能提高。除了传统粮食作物,这一时期还从国外传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其中主要有玉米、红薯、花生等,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广泛种植,使许多无法种植稻麦的旱地和山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总产量,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食品结构。此外,明朝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和专业经营趋势增强,农业发达地区的地主已不再满足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田地,这对中国的传统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玉祥《明朝简史》

    材料二16世纪,英国许多土地所有者为了增加现金收入,开始试验改进耕作方法和牲畜饲养方法。他们多施肥,引进新的农具,引进新的作物,采取更科学的轮作制。但只要土地仍由众多的贫困而守旧的小农在耕作,投资是不可能办到的事。因此,议会便通过数以百计的“圈地令”,准许用栅栏、围墙或树篱去圈占往昔的公有土地和自由牧场。这样,土地便处于私有制的支配之下,由个人加以经营。同时,由于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如当地治安官一样广泛的权力,他们要使那些小土地所有者卖光土地,或者采取各种方式把他们驱逐出去,就更容易了。结果,土地和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被大大地提高了。英国的食物供应在不断增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却在减少。这被称为是英国的农业革命。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中后期,中、英两国农业发展中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发展对同时代中、英两国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