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2 题,句子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薄暮冥冥     狐裘不暖锦衾薄

    B. 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C. 则有去国怀乡   乃记之而去

    D. 把酒临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两段文字表现了迁客骚人的不同心境,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悲”和“喜”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熟读精思(节选)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⑤[急]要紧。

    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2.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  ) ”内各填一个字。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

    3.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1)将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补写完整。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6)<琵琶行》中用精练细腻的语言,描写琵琶女出场时复杂心态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醉翁亭记》一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与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感情?

    2.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 “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 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 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本文认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其他答案呢?

    3.你认为文中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卸却”责任指(10字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除”责任指(10字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说说你对“你若是要逃避,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一句的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巷屣痕

    殷伯达

    趁太阳还没有升起,趁月亮还没有隐去,乘一身醒后的清爽,走进扬州的古巷。盈尺的路,是顶好的青石板,老的那一种,有岁月的痕。逾丈的壁,透过密布的紫藤,有拴马的铁环不肯告诉你它的年岁,一如黑漆大门两侧寂寞蹲守的石狮,一袭目光的无意交织,让你顿觉时间的模糊。 青石板上的脚步声,仿若唤醒了高墙内的兰花草桂花树,它们临风起舞,在你脚步的起落处旋成一缕香。那般多半是梦少半是醒的幽香,诱你的心跌入修长的晨色画卷,人便成了这幅中国画里的一滴墨。

    在喧嚣未起、 晨色微漾的静谧时分,在古巷的深处漫游,很想让目光穿透飞檐间砖雕上鸟兽的刻缝,眺望线装书中寥寥数语记载的那个“她”的倩影。刘细君,这位比王昭君出塞还早了七十多年的和亲公主, 像普通偏僻巷处的邻家女孩一样多愁善感,听她那句“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的心诉,即可想象她的凄楚无奈。 父亲江都王刘建因谋反而死后,她流落扬州巷间。 在她离开扬州远赴乌孙的途中,一定有过对扬州小巷的深深不舍。 否则,在灵璧那个地方,就不会久久地扶石而立,回望故乡。但是,她又有巾帼豪杰般的勇於担当,用青春的坚守,换来汉朝数十年的边陲和合。

    看,那个行走在扬州巷间的平常人是谁? 他叫鉴真。 即使你能测算出地球上最猛飓风的强度, 也难估量扬州和尚鉴真当年九死一生东渡传法的精神能量。 鉴真,验证了用文明教化世界的学养,也代表了宽容与平和的博爱情怀。 遥想当年,他行走在唐代扬州的巷间,或许曾因为治愈过小巷里某家孩童的顽疾而换得一顿丰盛的晚餐,也或许因为输给小巷里某个棋坛高手而辗转失眠。

    迎着古巷曼妙的微笑寻去,也许你将邂逅清代南方画坛泰斗-一和尚石涛。石涛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在扬州度过, 留下许多类似神话的水墨传奇。 此外,他还是一位园林设计大师,个园里四季并存的景色,据说就是他让石头们来演绎的。 他叠石成景的另一奇观在扬州何园,这便是被园林界称为独步天下的杰作“片石山房”。在城西大东门外,有他的寓所“大涤堂”,如今已无踪迹。

    包括 “扬州八怪”里郑板桥的“枝上村”, 黄慎寄居的““三山草堂”和“刻竹草堂”,李觶暂栖的小东门“内西雷坛”,汪士慎的“巢林书屋”,这些零星散布的画屋,是最接地气的文脉,有它们活在某个从前的地方,你才会亲切地感悟到石涛笑声中人性的本真,郑板桥 “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 贫且清的心境,金农“我今常饥鹤缺粮,携鹤且抱梅花睡” 的别样情操,汪士慎67岁全盲后“双扉久不闻人声”时忧贫不碍狂的人杰风范··文人的天赋,不羁的个性,自由的精神,孤傲的风骨,隐於俗而显於雅、耐於贫而乐於守的独特人格,在这样一座没有高山峻岭的城市,成就了其文化的奇山异峰。时间流淌到了现代,这巷间又走出了许多平常人。 写下《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的文学家朱自清,电影《风云儿女》的导演、“铁蹄下的歌女”的词作者许幸之,蜚声海内外的女画家潘玉良··他们身上发散出的严谨到极致的态度,令所有走入小巷深处、拜访过小巷遗迹的人,一生都走不出那扇淡泊的门。

    古巷屣痕,听到的是顺应天然的清静安详,看到的是舒适平和的松弛自由,也许这就是扬州古巷文化的内核吧。

    1.本文写了哪些人物?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扬州古巷文化的内核是什么?

    3.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赏析画线句.

    她又有巾帼豪杰般的勇於担当,用青春的坚守,换来汉朝数十年的边陲和合。

    4.作者是怎样评价扬州八怪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傻小子画画

    舒 乙

    好多小男孩小时候特别傻, 不过,不论是父母,还是父母的朋友,都不会为此而焦急,他们只是说:“这孩子还没开放(即开窍)。”

    我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就属于还没开放的。 所以,我获得了一个爱称一“傻小子”。父亲常常当着客人们的面很自豪地叫我傻小子。 没有客人的时候,他不这么叫。 母亲也从来不这么叫; 可见, 这个称呼里有那么一点点得意的成分,差不多和表扬相接近,起码,我是这么觉得。

    我上过幼儿园,却从来不讲话,不唱歌,呆如小木偶,然而,每天按时去,从不缺席,很本分,以致到毕业典礼的时候,老师们非常不好意思地送给了我一张幼儿园毕业证书,排名最后一位。

    这么守规矩的孩子能不让他毕业吗?

    母亲便常常说我是幼儿园里坐“红椅子”(指最后一名)的,足见是个特殊的孩子,她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总是微笑的,仿佛也有几分得意的样子。

    然而,我的不开放曾使母亲大大地伤心过,其中最厉害的一次, 是在由北平到重庆的逃难路上。 母亲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抱着三把雨伞,别的什么也不要管,多么单纯而轻松。 那次逃难中,母亲和陈妈两位中年妇女除了带着三个小孩以外,还带了十大件铺盖卷儿,行程几千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了。

    父亲特别关照了母亲,什么也不要丢, 能带的便全带上,省得在重庆再购置。

    父亲当时很穷,一下子又添五口吃饭的,是一副很重的担子。

    在逃难的后半段是坐汽车。 蜀道难,盘上盘下,把我给盘晕了,呕吐不止。 早上出了旅馆门,见了汽车,还没有坐上去, 就开始哇哇大吐。一天坐下来, 昏天黑地。 母亲问我:“那几把雨伞呢? ”我向她翻翻眼睛低头一看,两手空空,哪里还有什么雨伞!它们早已无影无踪了。

    母亲的铺盖卷里居然卷着几张齐白石的画,有小鸡、有虾、有蟹。父亲如获至宝,郑重地挂在斗室里,一个人常常面对着画,默默地看,一坐就是半个时辰。 客人一来,他先要请人家赏画,还滔滔不绝地讲些自己的心得。

    一时,重庆市面上竟有了谣传,说父亲得了一箱子齐白石的画,大大地发财了。后来,父亲干脆写了一篇幽默小文,叫《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顺手把那些发国难财的人狠狠地挖苦了一顿。

    父亲对画的如醉如痴很快地感染了我,我居然学起齐白石来,画小鸡、画虾,画蟹,还学着写生。

    父亲自己爱写毛笔字,可惜不会画画;不过,他上过师范,学过美术课,理论上很有一套。他常常指点我怎么拿笔,怎么求得合理的比例。在他的鼓动下,我梦想当一名画家,每日涂抹不止。 父亲对我的最高奖赏是,当着客人的面大声地叫:“傻小子,去把你的画拿来看看!”

    我便在一串 “傻小子”的称呼中神奇般地开了放,五年级时一下子由倒数第一名变为全班第一,正数的!

    (选自<亲情之歌》,有删改)

    1.本文叙述了“我”小时候的哪些小事?

    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父亲如获至宝,郑重地挂在斗室里,一个人常常面对着画,默默地看,一坐就是半个时辰。

    3.本文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请作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请以“原来,美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