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3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ēng)

    B. 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án)

    C. 虚诞(dàn)    愀然(qiǎo)    形骸(hái)     山川相缪(liáo)

    D. 遨游(áo)     嗟悼(jiē)     扁舟(biǎn )   举酒属客(zh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崇山峻岭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B. 窈窕淑女   余音袅袅   正襟危坐   沧海一粟

    C.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当务之急

    D. 前仆后继   既往不究   深思慎取   奇伟瑰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金融危机爆发后,那些怀瑾握瑜的珠宝商后悔不迭,因未能及时脱手,导致财富急剧缩水。

    B. 9日凌晨,以色列军队空袭了加沙地带的一所房屋,导致6名平民死亡,这真是祸起萧墙。

    C. 中国首富黄光裕因涉嫌经济犯罪被拘,这位商界奇才知法犯法,身陷囹圄,让人不可理喻。

    D. 二十一世纪,亚洲国家在世界上发挥巨大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之间不是隔绝不通的。       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也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来的一个精神祈向。

    ① 孔子说“兴于诗”,就是以诗歌来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

    ② 尽心尽情的精神,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③ “无邪”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④ 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

    ⑤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A. ①③④⑤②   B. ⑤③①④②

    C. ⑤②①④③   D. ④②③①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价认为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

    B. 苏轼的散文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发展了新天地。

    C.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

    D. 王安石和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2.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 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 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 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3.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 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 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 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 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白露为霜

    虞邯

    ①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②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露凝而白。到了这个时节,早晨起,风将一条路刮得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了,随同一个终古美丽的名词。

    ③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⑤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允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优美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⑥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秋天被赋予的感伤色彩越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⑦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烙印。

    ⑧“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⑨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⑩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靡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⑾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的——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⑿眼看就要秋深了。

    1.请简要赏析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1)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2)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2. 文中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4分)

    3.“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文章第⑤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的。(6分)

    4.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

    D.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B.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 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 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的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2)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在《诗经  氓》中借助对河水变化的描写,暗示婚姻出现危机的两句是 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长江之水反衬人生短暂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东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自己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任选一位中外名人,仿写短诗。要求:必须用一个比喻;不超过50字。

    示例:马丁·路德·金

    一只带响的飞箭,

    落在林肯坐像前。

    我有一个梦想,

    催开了1963年自由平等的春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月亮”为重点,任选一种情景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45字。

    (1)情景一:将离开家门 我 月亮

    (2)情景二:回到家中 我 月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根据下列要求,完成作文。

    以“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