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1 题,材料作文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汉子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他。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满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包谷棒子。

    B.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C.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 小说最后追述“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2.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说:“我国大学办得好不好,就是要看能否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能否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历史文化出发,这是事关教育自信、文化自信的大问题。”

    在张异宾看来,衡量高校办学质量,首先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就是看能否培养一批一批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谈及“双一流”建设,张异宾说,过去一提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很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要跟着西方走,从教学模型、课程到办学指标都对照西方大学来办,“而习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的问题,恰恰可能被忽略”。南京大学这些年狠抓的问题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原创性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走自己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

    “我是一名教师代表。”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让张异宾有着浓厚的教书育人情怀。张异宾说,按照教育部对“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南大的办学实际,学校已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与定位。

    (摘编自《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材料二: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意味着备受社会关注的“双一流”建设,有了明确的“施工图”。

    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实施办法》共分七章二十九条,定位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操作实施性文件,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对遴选条件、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

    《实施办法》强调,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据介绍,“双一流”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对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为确保遴选程序公平公正,《实施办法》明确,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将采取认定方式确定。

    “双一流”建设将实施动态管理,对此,《实施办法》明确,要以学科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和期末评价,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建设实效。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

    “《实施办法》操作性很强。”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告诉记者,在通选方式上,兼顾了效率和公平,采取认定方式,不单独组织申报和评审,简化了审核程序,避免重复评价,极大地减轻了高校负担;在管理举措上,提出加强过程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建立动态开放竞争、以绩效评价为杠杆的开放竞争机制,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及时跟踪指导,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增强了建设实效。

    (摘编自《"双一流”建设确定“施工图”》)

    1.下列关于高校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京大学立足校情,按照教育部对“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与定位。

    B. 作为一名教师代表,张异宾从学校的角度,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性。

    C. 按照《实施办法》,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人世界前列我国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D.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告诉记者,北大在通选方式上,兼顾了效率和公平,采取认定方式,减轻了学校负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侧重从学校角度谈人才培养和高校建设,材料二侧重从国家层面解读政策的“施工图”。

    B. 一些大学领导想当然地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跟着西方走,这可能会忽略习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

    C.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三部委联动,各司其职,使“双一流”建设得以紧张有序地进行。

    D. 《实施办法》分步设计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五年一个建设周期,有利于动态数据监测,突出了实效性。

    E. 《实施办法》这张“施工图”,有总体目标也有短期规划,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3.怎样才能办出高质量的大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堵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假他人功劳之嫌。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称“吾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

     (摘编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

    B. 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的编纂和撰写,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

    C. 《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

    D. 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B. 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

    C. 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D. 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

    B. 作者从“好古”与“不只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C. 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

    D. 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夏州城楼

    罗隐①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注】①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唐代属边塞要地。②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死伤极多。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 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寒”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B. 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

    C. 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

    D. 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

    2.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北男子齐海亮有着一颗向往自由的心,热爱骑行的他已经有10年的“骑龄”,全国各地他都去过。说起带女儿的这次旅行,齐海亮说,常年忙着做生意的他在一次回家时,感慨女儿正在渐渐长大,决定要多陪陪她。他希望将骑行中领略到的不一样风景分享给女儿。去年9月4日,齐海亮带着4周岁多的女儿六一沿着中国边境线开始了骑行中国的旅程。两个人,一条狗狗,一辆自行车,加上一个迷你“小房车”,越过山峰、走过江南、经过热带雨林,一路上虽遇到过风雨,经历过苦难,但女儿的世界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至今,父女俩已经走过1.3万多公里。但对于带如此小的孩子骑行,网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邠传》)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 太仓,既指京城和各地的储粮的仓库,还可以是官名,掌管仓廪出纳。

    C. 辇,车名,古代用人拉或者推着走的车子,专指天子或皇后坐的车子。

    D. 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B. 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懦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 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D. 崔郾居家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们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在高险的蜀道上行走时屏住呼吸、胆战心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谈到兴办学校、并给老百姓讲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琵琶女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4)《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借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②王立群等学者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坐而论道,助推传统文化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不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

    ③这个部门任务繁杂,工作量大,其他同事平时都忙得脚不沾地,小王却能好整以暇,这源于他科学严格的时间管理。

    ④海滨仲夏的夜晚,街市上灯火阑珊,热闹非凡,常常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⑤博士毕业的程阳同学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到高二班主任李老师对他的帮助时潸然泪下,他说这种恩情当衔环结草,涌泉相报。

    ⑥李克强总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多少年来,为国家日夜奔走,席不暇暖,殚精竭虑。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见字如面》节目中,那些家书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重返人们身边,我们仿佛真的通过那些文字、话语与我们相隔遥远的人见面了。

    B. 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在完成了冰雪艺术画廊的施工后,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兴奋地徜徉其间,犹如置身于北国童话世界。

    C. 吴京执导的电影《战狼Ⅱ》毫无悬念地超过了周星驰执导的电影《美人鱼》,成功问鼎中国电影票房总冠军。

    D. 中方鼓励一切有利于坚持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的积极作为,符合中方的一贯立场。符合《9.19共同声明》的原则和精神,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赵教授应邀为全校师生做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主题报告,结束时,他诚挚地感谢与会师生的聆听。

    B. 围棋冠军争霸赛前的采访:明天我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C. 评委会的委员们,都是各界泰斗,以我之不才,忝列其中,实在倍感荣幸。

    D. 广播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60周年的校庆日,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以下两个题目。

    (1)请用简洁的文字描述画面内容。

    (2)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寓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