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25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19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1948年,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在这种合作的气氛下,1950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支付同盟。”这说明马歇尔计划(   )

    A.促进了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B.对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C.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D.加快了欧洲的复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写道:“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革命的高潮……这种倾向,在客观上,完全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C. 仍然坚持城市斗争为中心

    D. 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 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 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 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 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5 题
  1.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形成          B.神权与王权结合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王位世袭制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 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 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 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按历史顺序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当之无愧地排列在第一幅,主要是 (  )

    A.虎门销烟禁止了鸦片贸易

    B.林则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C.禁烟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

    D.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事、外交、民政大权。”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

    A.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以地区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C.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A. 另起炉灶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1895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这是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有

    A. 4处

    B. 3处

    C. 2处

    D. 1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 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 城邦政权向所有人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孙中山在1906年12月说:“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这是在解释(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根据1906年国会通过的立法成立驻华法院,在美国司法系统中其地位与联邦区法院相等。英国根据1925年枢密院令,在上海设立最高法院。这些规定与哪一权利有关

    A.领事裁判权

    B.协定关税权

    C.租赁土地特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美国1950年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又回复正常。美国实施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B.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建立北约组织            D.遏制苏联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22年6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以达到军阀覆灭,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上述材料表明中共已经(    )

    A.开始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B.受到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C.明确了民主革命的目标         D.放弃了“一大”制定的中心任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备战日寇   D. “围剿”红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香港学者郑宇硕认为:香港回归……几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认真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赢得了香港民心。中央政府“不干预”的是(   )

    A. 社会制度   B. 主权归属

    C. 国防军事   D. 外交事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有产阶级既然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主要指改革中的(   )

    A. 颁布“解负令 ”

    B.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鼓励发展工商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被台湾人民推为义军首领的是:(    )

    ①唐景崧   ②丘逢甲   ③徐骧   ④刘永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 “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 “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 “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D. “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公元前150年左右,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以使罪犯远离罗马,估计他到达安全地带以后,才宣布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死刑实际变成了流放。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法治理念遭到破坏   B. 司法原则以人为本

    C. 维护罗马公民特权   D. 法律条文不够严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汉唐时期,上朝时皇帝要向宰相“赐座”、“奉茶”,所谓坐而论道,但宋太祖时为了尊崇君上,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自此以后,反倒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清末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宰相权利的下降   B.礼仪制度的变迁   C.官员更加尊敬皇帝      D.皇权不断地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面对英美等国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情况,苏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扶助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政治控制

    C.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条件有

    ①粉碎“四人帮”

    ②国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④“左”倾思想得到彻底清算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军机处。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  )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政令统一的需要

    C.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 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这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确立的政治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善的民主代议制,其突出表现在

    A. 选举权方面

    B. 行政权方面

    C. 司法权方面

    D. 立法权方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首要目的是( )

    A.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重新振兴太平天国

    C. 与外国资本主义建交   D. 摆脱中国民族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③①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②③④   D. ④②③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们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评价是否正确?你是如何理解的?

    (2)材料二中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这种“历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3)辛亥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具体包括哪些有利条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幅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的不同,并对其观点进行评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书法家姚强庆祝建党九十华诞的作品:“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

    (1)指出材料中与中共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2)材料中“燎原烈火向天明”与“宝塔擎旗进北京”之间有何关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以后一直被英国占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新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材料二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江泽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

    请完成:

    (1)结合所学知识,香港是怎样被英国占领的?

    (2)“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应如何理解?中国如何对香港行使主权?

    (3)香港回归祖国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官员主要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