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9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名著阅读 5 题,文言文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碾砣(tuó)      老趼(jiǎn)      险衅(xìn)      缂丝(kè)

    B. 犁铧(huà)      醴酪(lào)         乳媪(yùn)      槲寄生(hú)

    C. 龟裂(jūn)      笑靥(yàn)         草蓐(rù)      妖娆( náo)

    D. 螫针(zhē)      铁臼(chǔ)         萌蘖(niè)      蹙额(c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他孜孜于考古发掘和典籍爬梳。经过努力,一些湮没在历史废墟和神话传说中的   被重新确认,因此某些关于先民流徙原因的   也随之不攻自破。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   这一文化基因的作用下,迫于自然灾害或是人类战争而背井离乡者,是怎样动情地吟唱着家园,并渴望着重归故土。

    A. 故事  不经之谈  安居乐业   B. 故实  不刊之论  安居乐业

    C. 故实  不经之谈  安土重迁   D. 故事  不刊之论  安土重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杜甫《禹庙》一诗横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①早知乘四载  ②江声走白沙  ③云气嘘青壁  ④疏凿控三巴

    A. ④②①③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②④   D. ③①④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几场秋雨过后,北京迎来了真正的秋天,秋风一起,树叶在风间飘然而落,竟有一丝萧瑟与凄凉。

    B.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C.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至中秋,又到团圆时,中秋节活动开始了,大家意兴盎然,在赏月抒怀中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D. 朋友来访,张华走到小院门口迎接,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的体例:每本大都由四折一楔子组成,内容主要有曲、科、白三部分,角色大致有末、旦、净、杂四种类型。

    B.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倡导“以文为诗”,代表作有《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诗歌上与刘禹锡唱和齐名,称“刘白”,两人发起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有《李义山诗集》,长于七言近体诗,“典丽精工,余味曲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5 题
  1. 填空题

    (1)曹禺认为《雷雨》中“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

    (2)“他现在跟你是完完全全两样的人”中的“他”是《雷雨》中的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简答题

    《茶馆》中,王利发为了让茶馆生存下去,进行了哪些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董卓见吕布战败,盟军势大,烧洛阳,逼献帝迁都长安。盟军入洛阳,各起异心。孙策在宫井中得到传国玉玺,率军返回江东。

    B. 《茶馆》语言幽默风趣。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回味和思考。

    C. 《雷雨》的语言富有个性,如周朴园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时而和缓、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都与各自的身份吻合。

    D. 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中,和老尼做成了一笔肮脏交易,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含恨自杀,贾府其他人并不知情,以后王熙凤还做了许多这样伤天害理的事。

    E.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写出下列情节主导的人物。

    ①遗计定辽东   ②拔箭啖睛   ③义释严颜   ④火烧连营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红楼梦》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所指是谁?请具体解释“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之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寇彦卿,字俊臣,开封人也,事宣武军为牙将。太祖初镇,以为通引官,累迁右长直都指挥使,领洺州刺史。罗绍威将诛牙军,太祖遣彦卿之魏计事,彦卿阴为绍威计画,乃悉诛牙君。

    彦卿身长八尺,隆准方面,语音如钟,工骑射,好书史,善伺太祖意,动作皆如旨。太祖尝曰:“敬翔、刘捏、寇彦卿,皆天为我生之。”其爱之如此。赐以所乘爱马“一丈乌”。太祖围凤翔,以彦卿为都排阵使,彦卿乘乌驰突阵前,太祖目之曰:“真神将也!”

    初,太祖与崔胤谋,欲迁都洛阳,而昭宗不许。其后昭宗奔于凤翔,太祖以兵围之,昭宗既出,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表迫请迁都。彦卿因悉驱徙长安居人以东,皆拆屋为筏,浮渭而下,道路号哭,仰天大骂曰:”国贼崔胤、朱温使我至此!”昭宗亦顾瞻陵庙,傍徨不忍去,谓其左右为俚语云:“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相与泣下沾襟。昭宗行至华州,遣人告太祖以何皇后有娠,愿留华州待冬而行。太祖大怒,顾彦卿曰:“汝往趋官家来,不可一日留也。”彦卿复驰至华,即日迫昭宗上道。

    太祖即位,拜彦卿感化军节度使。岁余,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金吾街仗使。彦卿晨朝至天津桥,民梁现不避道,前驱捽现投桥上石栏以死。彦卿见太祖自首,太祖惜之,诏彦卿以钱偿现家以赎罪。御史司宪崔沂劾奏彦卿,请论如法,太祖不得已,责授彦卿左卫中郎将。复拜相州防御使,迁河阳节度使。

    太祖遇弑,彦卿出太祖画像事之如生,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末帝即位,徙镇威胜。彦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宠作威,好诛杀,多猜忌。卒于镇,年五十七。

    (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彦卿身长八尺,隆准方面            准:鼻子

    B. 前驱捽现投桥上石栏以死            捽:揪住

    C. 御史司宪崔沂劾奏彦卿,请论如法         论:按照

    D. 彦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宠作威           怙:依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寇彦卿是开封人,后梁太祖朱温曾派遣他到魏地去谋划事务,寇彦卿暗中为罗绍威谋划,于是全部诛杀了牙军。

    B. 后梁太祖朱温与崔胤谋划,想迫使唐昭宗迁都,昭宗不答应,但被迫东行。走到华州时,昭宗派人来说何皇后怀孕了,希望在华州过冬,但朱温仍不同意。

    C. 寇彦卿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后,有天早朝时走到桥边,有个叫梁现的人不肯躲避,寇彦卿的开路卫士便冲上前抓住梁现扔到天津桥的石栏上摔死了。

    D. 寇彦卿聪明敏感,善于待人接物,不过因为喜欢依仗后梁太祖朱温对自己的宠爱滥用权力,所以多受人猜忌。

    3.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彦卿奉表迫请迁都。

    (2)太祖遇弑,彦卿出太祖画像事之如生,尝对客语先朝,必涕泗交下。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寇彦卿因梁现一事主动自首后的遭遇。(每点不超过1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把下面《必修五》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面线部分断句。(限4处)

    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2.文中提到的子建是       (人名),左思是        (朝代)的人。

    3.文中提到的“意、思、言”,对写作有怎样的影响?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1.从诗歌的题材上看,本诗应该是什么诗?颈联哪个词语与标题呼应?

    2.根据全诗内容,简要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3.请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表达效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2)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飘飘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旅夜书怀》)

    (6)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7)人世几回伤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8)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豆  腐

    阿城

    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嚷着说:懂个什么。

    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踢出沟儿来。

    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孙福说,那又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

    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当天卖不了的,放在冷水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最后关头赌博一样地参战。孙福当民工,到欧洲打仗去,挖战壕。不久,被德国兵俘虏了,还是挖战壕。

    一天,中国战俘被叫在一起,排成一排,命令会做豆腐的站出来。孙福头皮一阵发麻,以为会做豆腐是罪过,是死罪,但还是站出去。又命令会木匠的站出来,结果是除了会这两样的都赶回去接着挖战壕。

    孙福指挥着几个德国人做豆腐,给一个在青岛住过的军官吃。没有几天,德奥战败,孙福又被法国人俘虏了,也没怎么样,接着给在广州住过的一个军官做豆腐吃。做了一次,法国人不满意。孙福想起南方用石膏点豆腐,就换石膏做卤,法国人说这才是中国豆腐呀。

    孙福的曾孙后来怨祖爷爷,为甚么不在外国留下来,要不然现在一家子不都是法国人了?孙福说,幸亏我回来了,要不然你小兔崽子还不是个杂种?孙福想说我是舍不得你那豆腐祖奶奶啊。

    孙福当年回来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孙福不懂,还是做豆腐。后来中学里的共青团听说孙福是经过五四的老人,于是来请孙爷爷讲五四革命传统,孙福讲来讲去,讲的是在法国做豆腐。

    孙福长寿,活到改革开放,只是一吃豆腐就摇头点头,说机器做的豆腐不行,孙媳妇说机器还是由日本引进的哪!孙福用没牙的嘴说,豆腐是只有人的手才做得出。没有人听懂老头子在说什么,家里人是很久听不懂老头子有时候在说什么了。

    家里人最后一次听懂孙福说的话是,给我弄口豆腐渣。

    1.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简要分析画线段的表达特色。

    3.分析下列句子刻画了主人公怎样的特点。

    ①孙福头皮一阵发麻,以为会做豆腐是罪过,是死罪,但还是站出去。

    ②于是来请孙爷爷讲五四革命传统,孙福讲来讲去,讲的是在法国做豆腐。

    4.请结合“豆腐”“豆腐渣”这两个物象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成长需要从容的心态

    ①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从容是人的主体意识、意志品质与人生境界的综合表征。作为一种清醒的主体自我意识,从容是一种豁达、进取、自由的心态,做到为人处世不急不躁、张弛有度,坚持不懈;作为一种意志品质与人生操守,从容意味着不被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身外之物”所束缚,保持自我的人格独立,葆有一颗平常心;而从容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人的气定神闲的自守、达观与超然。正所谓“兰秀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②今天,从容作为一种悠然、宽缓的生活态度,已然成为一种稀缺的东西且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究其原因,与我们快速发展的生活节奏不无关系。中国速度催生了我们生活的快节奏,我们在有意无意间做着压缩时间的工作,“快”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变的节奏——饮食“快餐化”了,娱乐“快餐化”了,阅读“快餐化”了……“快”似乎成了一种躲避不开的生活潮流,“快”也许是每个中国人对自己生活的最真切感受。

    ③毫无疑问,当今国人的生活节奏是世界最快之一了。但是“快”却赶走了“从容”,因为从容心态恰恰需要在时间中涵养和延展。据《视觉》(Lens)杂志刊载,当代英国著名摄影家马丁•帕尔讲他近30年曾多次来中国拍摄,但是所“拍到的大多数照片都不怎么好”,他说,“在中国,大多数人都不自然”。读此消息也许需要我们深思——是什么夺走了我们“自然的脸庞”?生活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何时我们能找回安之若素的神情?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中,人们脸上写满了浮躁、焦虑与欲望,唯独缺少的是从容。

    ④文化的成长与积淀需要从容。按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的理解,人是文化的存在,正是文化划定了人性的圆周。文化当然也是人类进步的华彩乐章。然而回视人类文明历程我们发现,真正的文化都是人在从容自信的心态下创造出来的。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诸葛亮的“躬耕南阳,不求闻达”,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都不失为“从容”的华章,它们既成就了仁人志士们的文化品格,也为中华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

    ⑤一个人修身养性,需要涵养自己的从容心态。从容是一种对“度”的把握,是人性收敛与张扬的合理平衡。从容心态要求人们要能达到内心镇静而沉着地面对人生,“不畏浮云遮望眼”,守住自我,回到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之根。只有守住自我,才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才能够过滤出生活的品质,活出生命的质量,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当然,从容心态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接纳文化的滋养以及社会生活的历练,感受大自然从容不迫的节奏,真正做到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界。

    ⑥一个健康的社会,也需要以从容的心态来面对“他者”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前提是文化的自信与从容。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文化的价值冲突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克服文化浮躁,以从容的心态借鉴和观照“他者”文化,真正塑造出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气派的开放、现代、大气包容的中国文化形象。正在步入现代化的中国需要从容地面对世界并融入世界,并在从容的氛围中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第三、四段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3.我们怎样才能养成从容的心态?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确保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尚中贵和,以人为本,注重教化,不断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因为只有“异”,才有“和”;只有多“异”共处,才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合成一个丰富多彩而不失自我的整体。只有不断创造“和”,凝聚共识,才是思想文化健康发展之路;也只有高举“和”的大旗,才能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才能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和”所追求的是“普遍和谐”。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地域与地域、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等之间的不适与冲突需要调和,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只有修心养性,养成健康的心理,克制欲望,诚实笃厚,才能达到从个人和谐到家庭和谐,从社区和谐到区域和谐,从国家和谐到世界和谐。在当今各类冲突不断的形势下,要构建和谐世界,实现真正的全人类的福祉,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无疑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主张以博大胸怀与邻为善,反对妄自尊大,反对恃强凌弱。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各国在互利共赢、相互理解、真诚合作、和平安宁的前提下保持着友好往来和密切联系。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也是建立和平稳定与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中国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在坚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走相互尊重、忍让宽容、和睦相处、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竭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国际潮流而对世界展示“和”理念的集中表达,也是21世纪的中国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前提下所履行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支持。以“和”为中心的中华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当今世界各地出现的中国文化热,表明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空前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将愈来愈大。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

    1.根据前两段,简要分析“和”的作用。

    2.结合全文,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简要谈谈如何构建“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坦言,在向外界谈及个人生活时,经常采用“哭穷”表达法。有很多人更是逢人必哭——“穷死了,生活悲惨啊”。而这些人中,大多是公司白领、知识分子、公务员。 与“哭穷”相反的,则是“炫富”。“烧钱男”“雅阁女”“炫富女”各种惊艳而出格的言论和举动,吸引着舆论的关注,也刺痛着公众的神经。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上述材料内容作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