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非选择题 3 题,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10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贪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中国,一个独裁者靠自己个人是无法控制整个社会的,他必须依靠能够忠于自己的人去管理社会,这些打着独裁者招牌的管理者又是他们所辖部门的小独裁者。由于他们并不都是真正发自内心忠于独裁者,他们一边为独裁者效力,一边谋取自己合法或非法的利益;一旦独裁者失去控制,小独裁者们便成为互不相让的分裂割据的主要力量,从而演变成地方割据。

    —-摘编自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 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 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 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 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

    A. 宗法原则下的分封制   B.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王权制

    C.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D. 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辅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    )

    A. 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B. 年幼君主大权旁落

    C. 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D. 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C.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初实行了(  )

    A. 察举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推恩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中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探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下列符合材料主张的是(  )

    A. 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B. 农为邦之本   C. 士农工商四民平等   D. 重农抑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75.50

    22.90

    !60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

    6!40

    35.80

    2.80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34.80

    58.40

    6.80

    A. 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 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C. 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 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D.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坊市制度崩溃

    C. 土地政策调整

    D. 政府管理失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