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5 题
  1. 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古代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天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说明

    A.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B.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C.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的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

    A. 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D. 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B. 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 中西文明抵触矛盾

    D.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 “均田”或“限田”

    B. 废除土地私有制

    C. 取消农民的赋税

    D. 禁止租佃关系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其中“世界需要中国”体现在( )

    ①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地位举足轻重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 ③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机遇 ④中国的经济、技术基础较差,人均自然资源很少 ⑤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为西欧的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 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C. 为西欧资本主义提供大量劳动力

    D. 为西欧提供资本积累和海外市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人这样描述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展览厅一进门,迎面一块巨大的重24吨的整体煤块,象征着工业的巨大力量,庞大的气锤、运行的机车……”该博览会

    A. 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 体现了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

    C. 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D. 主要的科技发明集中在美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B. 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

    C. 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是

    A. 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 奴隶制生产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古代徐州地区常有货郎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人多时货郎就高兴地吆喝“嘿得隆咚!嘿得隆咚!”《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哪个时期开始?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对外贸易时,普遍表现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造成这

    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本身物产丰富   B. 统治者好大喜功

    C. 封建经济的独立性   D. 交通条件的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6—18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日益密切。下面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人员和物品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员或物品。其中,③所代表的主要物品是

    A. 金银、玉米、烟草等

    B. 枪支、玻璃等

    C. 水稻、马、驴等

    D. 茶叶、丝绸、瓷器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该体系建立的根本因素是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B.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A.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圈地运动的开展

    C. 工厂的出现

    D. 海外市场的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选中国商人代理买卖,称为买办,作为雇员领取薪金,参与买卖领取佣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买办中许多人自己投资创办企业,其著名代表唐廷枢等还参与主持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创办。这种情况表明

    A. 外国资本插手民族工业颇深

    B. 买办力量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 买办阶级是列强经济侵略的急先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小李查资料时发现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该公司应该是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外商企业

    C. 洋务企业

    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统计表,对表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 西方商品对华输出呈现倾销态势

    B. 棉纱进口增加间接抵制棉布进口

    C. 洋务运动对西方侵略有一定抵制

    D. 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彻底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A. 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 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人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票的时代”,如粮票、布票、糖票、油票、煤票等。当今社会是“卡的时代”,如超市卡、银联卡、贵宾卡等。票与卡见证了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 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是指

    A. 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B. 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C. 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 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喻指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喻指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喻指

    A. 深圳

    B. 宁波

    C. 海南

    D. 浦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中国新闻网《2013年中国式婚姻状况调查白皮书》:“见面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衣服、布料等物,80年代后期“见面礼”为手表,90年代变为首饰、戒指、项链等。……有86%的人认为结婚准备房子是应该的,……8%的人同意接受与外国人结婚。材料反映了

    A. 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

    B. 对中国传统婚姻的彻底摒弃

    C. 女性社会地位太大提高

    D. 新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杨乃武案发生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案发伊始,社会舆论对杨乃武极为不利,但《申报》扭转了这一局面,清统治者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杨乃武案昭雪平反。这说明了报刊

    A. 对司法案件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

    B. 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办刊宗旨

    C. 发挥了引导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

    D.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消失的旧时光1943,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选项中,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 恋爱青年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

    B. 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影院播放的电影

    C.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并把新房装潢成欧美风格

    D.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坐有轨电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京可以乘地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摘编自哥伦布《航海日志》

    材料二荷兰有优良的港口面对英国及大西洋,背后有德国为腹地。在西班牙、葡萄牙建立海外殖民帝国之后,荷兰的商船在里斯本和塞维利亚装载来自殖民地的产品,然后把它们贩运到全欧各地。在归途中,荷兰商船又把波罗的海的谷物和航船用具贩运到西、葡两国。最后荷兰垄断了全世界的航运业。……1566年尼德兰革命爆发后,西班牙军队残酷地劫掠南尼德兰的安特卫普。结果,安特卫普的工匠、商人及银行家都逃到阿姆斯特丹,他们随身带来的技术和资金,既有利于荷兰的工业,也有利于荷兰的海上扩张,因为海上扩张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荷兰商人所用的平底船造价便宜,载运量亦大。与封建专制主义的西、葡不同,荷兰向外发展不是由政府包办,而是通过独占贸易公司进行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摘编自马汉《海权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哥伦布“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的原因,并说明哥伦布前往东方探险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解读荷兰兴起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马汉提出“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理由。为应对列强侵略,清政府在维护海权方面采取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淝水传》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唐.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草市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四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4)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衣着服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6月27日的《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搞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知百个式样。”同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当时,上海已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时新服饰,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这里,各地又追踪上海。即使南京、苏州、北京也都昂首以瞻。可见,在此时人们的服饰变化已经日渐频繁,西方时装也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1)材料反映了当时天津、上海等地人们衣着服饰出现了哪些新气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原因。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衣着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初期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从90年代以来,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人们的衣着服饰呈现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的原因。

    (3)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