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选择题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园

    萧红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

    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所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加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注】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

    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选自《呼兰河传》,有删节)

    【注】榇:chèn,棺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萧红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忆,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

    B. 萧红的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在同一个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却自得其乐,浑然不觉。

    C. 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在其深层,却是萧红的成人视角。这一成人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议论,流露真情实感。

    D. 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作者童年玩乐的场所,同时也是白由、安全和开阔的心灵家园的象征,是作者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2.文本截取了哪几个与祖父相关的场景?分别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形象?

    3.文中两处划线句中都有“寂寞”一词,导致“寂寞”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别作出简要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那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例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隐含作者。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几个隐含作者。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辨识,我们如何来确定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   《红楼梦》三十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这段话读起来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他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信的。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者态度的怀疑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摘编自罗钢《叙事学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叙述者,《棋王》和《孩子王》的叙述者也完全不同,要确定哪个叙述者是作者,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证明。

    B. 即便从小说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那个叙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C. 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的存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复杂得多。

    D. 正如在一部叙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甚至多个叙述者一样,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主要采用例证法将“叙述者”与“作者”作以区别,否定了将“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的说法。

    B. 文章第二段主要采用比较法阐明什么是“隐含作者”,“隐含作者”既不是“作者”也不是“叙述者”。

    C. 文章第三段通过对《红楼梦》三十四回中故事的分析,证明隐含作者存在的方式是通过与叙述者“闹矛盾”来暗示某些叙述不可靠。

    D. 文章中“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隐含作者”“作者叙述者”等概念相互联系、交织,其中“隐含作者”是重点介绍、论述的对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 叙述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确定叙述者的形象并无显著意义

    C. 从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发生了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红楼梦》的阅读难度,所以不了解叙事学的理论就读不懂《红楼梦》。

    D. 叙述者不是作者,叙述者的立场未必是作者的立场;隐含的作者也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可能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霆、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里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中国科学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 “大连光源”大大促进了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水平的提升。

    C. “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物化所联合研制,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 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与这一状况不同。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上述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B. 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C. 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结构,然后按着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连光源”输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 材料二第一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我国的“大连光源”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E. 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3.三则材料对“大连光源”的报道。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弟弟很顽皮,喜欢到处乱跑,妈妈怕他捧倒,满屋追,边追边喊道:“你咋像只大马猴似的!”

    B. 手术室里,医生正忙着抢救一名重症病人,他朝一旁的女护士喊道:“快,麻烦你把止血钳递给我!”

    C. 主持人上展台致词:“先生们,女士们,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我们有幸相聚在这‘奔向未来’车展盛会。”

    D. 项目组来了新成员,经理开心地对他说:“有你忝列其中,我们就多一份力量,离成功也就更近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①晋代的杜预完成了彪炳千古的著作《春秋左氏集解》,从此,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成为写文章的常用范式。

    ②制作紫砂壶,点的方、圆,线的直、曲,面的光、毛,一点不能含糊,这些与京剧唱段、国画技法殊途同归。

    ③一批长征题材的新影视作品,市场表现令人刮目相看:电视剧收视率领先,电影受到广泛关注和良好评价。

    ④除了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比如惨淡经营文化事业,成了影视城的“堡主”。

    ⑤“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每一个体都有存在的理由,它们可共同存在、唇齿相依,彼此并不排斥。

    ⑥智慧城市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大量、精确且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它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

    A. ①④⑥   B. ②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世界浙商上海论坛上,马云讲到在未来三十年由于数据的获取会使中国的计划经济有很大发展,引发了众多解读。

    B. 在“心梗救治日”,三家医疗协会与二十多家媒体举办了沟通会,借助媒体的力量,让心梗救治理念传递更广泛。

    C. 《我不是潘金莲》最近很火,很多人赞它嘲讽了官场庸吏,也有人认为,李雪莲的冤屈像个笑话,不足以作为故事的逻辑起点。

    D. 美国大选,只有80人的特朗普团队打败了有800人的希拉里团队,用的钱不到后者的一半,这样的团队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侠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庵,圆顶草屋,文中指粗陋的住处。也特指和尚奉佛、居住的寺庙。

    B. 方山冠,古代一种帽子,唐宋时隐士多戴,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C. 从事,文中指行事。也是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D. 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公、侯、伯、子、男五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子颇有声望。他隐居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仰慕古代的朱家、郭解,向他们学习,乡间的侠士们都尊崇他。

    B. 方山子特立独行。他本名陈慥,虽然生活在宋代,但是戴古代的方山冠,因此人们都很少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方山子。

    C. 方山子鄙弃富贵。他出身于豪富之家,家中园宅壮丽,田地很广,他却率领妻子儿女和奴婢,前往山中过艰苦的生活。

    D. 方山子今昔大异。他年轻时饮酒、舞剑、打猎,视钱财如粪土,自称一世的豪士,年老后则安贫乐道,心性恬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好汉,山城高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

    C. 首联到颔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以浩瀚开篇,继写冷风寒灯,衬托出悲怆之感。

    D. 本诗重视炼字,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也注重对偶,如中间两联十分工整,不仅上对下,还有句内对。

    E. 本诗城砖顿挫,有跌宕之致。如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2.《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别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衬托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用“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的家庭小事比喻“_________”的国家大事。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经历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网络文艺顺应了文艺大众化趋势,激活了大众的文艺潜能,造就了“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新格局,①__________:门槛低、易发表、易传播、市场化。②________,如原创剽窃、炫富拜金、暴力色情等。可以说,那些将低俗等同于通俗、将感官娱乐等同于精神快乐的网络作品,③___________(使用修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文段的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仿照例句,指出错误原因并修改。

    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道路交通标志或指示线不清晰、道路中间莫名出现隔离带、井盖连续但事先无提示等问题,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道路标识与实际脱节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目的是,给驾驶者或行人提供引导、提示。如果提示本身就成问题,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何谈引导?道路标志牌设计不合理、标志不清晰会影响道路通行,导致交通拥堵,一定引发交通事故。

    【例】归结原因错误,应当修改为: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

    王何必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

    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