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文物保护亟须摒弃功利化

    李振洋

    据中国长城学会调查显示,目前明长城的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近三成已经消失身影。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引发了不少国人的忧虑。

    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而今只得在史书中寻觅它的片砖只瓦;岁月的冲刷与风沙的侵蚀,使得即便最年轻的明长城也日渐斑驳。自然状态下的长城不可能在千百年后仍完好如初,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此外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不法分子偷盗、拆解、贩卖城砖乱象多年屡禁难绝,这进一步凸显了文物保护的迫切性,也凸显出我们当前文物保护中的一个严峻命题,那就是怎样更好地、更完整地保护长城这样的跨越区域广、牵涉部门多的文物古迹。

    相较而言,作为重点景区开发的长城段落,比如八达岭、居庸关、嘉峪关等,多数保护完好,基本保留了长城的原始风貌。但在一些人迹罕至,执法力量薄弱的地方,破坏则触目惊心。有观点认为,商业开发是王道,开发才能有钱,有钱才能谈保护。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道理。文物之所以为文物,而不是什么简单的物件、建筑,根本就在于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文物保护上一味“向钱看”,将珍贵古迹仅仅当做一个旅游景点来推介、展示,只为赚些门票钱,再顺带拉动一下周边的商业开发,显然格局太小。在这样的逻辑下,能带来物质利益的文物,往往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的宠儿,倍加呵护;而那些需要“倒贴钱”保护的文物,就被敬而远之,听任其破败不堪,这不是文物保护应有的状态。

    事实说明,面对文物古迹,任何开发都要以保护为出发点,以历史和文化传承为落脚点。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烽火台都得到开发商的青睐,每一座古刹都有络绎不绝的香客,每一处名居都有门票收入的供养,商业开发可以左挑右选,但是文物保护不能挑肥拣瘦。只有摒弃功利化倾向,多些文化价值考量,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让游客在观光中重拾对文化的敬畏。

    价值的矫正给予文物保护以正确的导向,真正落实到位还需硬性规制的护航。就拿长城保护来说,如《长城保护条例》等文物保护规范不可谓不详备,效果之所以不明显,关键在于执法环节不够主动,法律法规的威慑力难以显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需要对保护不力者决不姑息迁就,对违法犯罪者严格依法处置,真正让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保护好文物,方能让文化记忆得以传承、历史认同得以延续、爱国情怀得以温存、故土情结得以安放。如此,当子孙后辈站在城墙远眺的时候,才可以无憾地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

    (摘选自2015年7月1日《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价值的矫正给予文物保护以正确的导向,真正落实到位还需硬性规制的护航”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文物前提是要以文化价值为导向,而不是过分注重功利,同时还要注意制定一些,条例法规等,是文物保护有法规等的保护。

    B.以文化价值作为保护文物的正确导向,以此引导文物保护实现良性循环,同时,记住条例法规等对文物保护提供保障。

    C.文物保护需要以价值为正确导向,只有多考量价值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文物保护想要落实,就需要硬性的条例法规来保护。

    D.文物保护需要矫正以前错误的价值导向,以正确的导向引领文物保护,但硬性的条例、法规是文物保护不可缺少的保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明长城的墙体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保存状况较为良好的段落很少,且有一部分已经消失身影,这让不少国人产生了忧虑。

    B.文物不是什么简单的物件、建筑,如果以商业开发的形式保护文物,就会使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消失在金钱之中。

    C.将珍贵古迹当做旅游景点,顺便拉动周边的商业开发,这是小格局,要让文物充分释放魅力,应该摒弃功利思想,多些文化考量。

    D.要想让子孙后辈感受文物的魅力,需要在保护好文物过程中让文化记忆得以传承,历史认同得以延续,爱国情怀得以温存,故土情节得以安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禁难绝的破坏行为,使怎样更好的更完整地保护长城这样的跨越区域广、牵涉部门多的文物古迹也成为当前文物保护中的一个严峻命题。

    B.作者认为,对那些“倒贴钱”的文物政府应该加倍保护,对那些能带来物质利益的文物,则不需要加倍呵护,因为开发商会开发其商业价值。

    C.商业开发可以根据利益挑选文物,但是文物保护不能这样做,开发文物古迹,应该以保护为出发点,以历史和文化传承为落脚点,不能强求利益。

    D.文物保护,应该本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绝不姑息迁就保护不力者,严格依法处置违法犯罪者,真正发挥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去乡下

    秦德龙

    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

    穿过一片又一片茂盛的玉米地,他的脑子还在想着这个问题。这也申遗,那也申遗,要不要把种植庄稼的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呢?

    到了一处乡村,只见到几个老人和一群孩子。类似的报道他在报纸上读过,成年人都到城市挣钱去了,村里只剩下些孤寡老人和孩子。那么,是谁种下了那一片片庄稼呢?

    董阳问村里的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播种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来,回不来的,就花钱找人播种。收割的时候也是这样,总不能让庄稼地荒着。

    董阳又问,花钱找人,能找的到吗?

    老人肯定地说,能找到。老人又说,总有一些人离不开土地,只要多花钱就是了。

    董阳继续问,你能帮我找几个留下来的农民吗?

    老人摇摇头,表示不能。老人说,他们忙着呢,哪有闲工夫陪你说话?停了一会儿,老人说,你过年的时候来吧,能见到许多人。这些人都有个新名字——进城务工者。呵呵呵。

    董阳也笑了。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

    从乡下回来后,董阳对一些人说了自己的感受。人们问他,你真的去农村了吗?

    董阳说,我到农村去看看。又说,我就是好奇,那一片片玉米是谁播种的?

    有人点着董阳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城里这么多下岗职工,可以去给农民种地呀。浇水、打药、锄草……什么都干。

    这可真让董阳奇怪了,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城里的人下乡种地。

    人们笑着说,你真的没听说过?你看看,现在城里的多少人包了农村的土地?骑摩托车去,打个来回快得很,不耽误回家洗澡、看电视。有条件的,还开着小汽车去呢!

    董阳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以后,他便留心了,果然看见一些人往乡下跑,带着农具,谈笑风生。

    也许,日新月异的生活让董阳倍感妙趣无穷,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他决定写完那个调查报告。他想起来了那个老农民的话,过年的时候,再去趟农村,见见那些外出打工回来的农民。

    年底,他去了乡下。

    在往乡下去的路上,他看到集镇上人口很多,一些青年人正在置办花红柳绿的年货,也有人正在杀猪宰羊,到处是热腾腾的景象。

    董阳进了村子,发现村里的人多了起来。可是先前的那位老人,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进了一家农舍。几个青壮年汉子正在屋里打牌。董阳没话找话说,正在打牌呢?

    一个人看看他说,不打牌,干什么?

    另一个人问,你是谁,我们怎么没见过你?

    几个打牌的人都乜了董阳一样,他们没有停下来手里的牌。

    董阳做了自我介绍,给自己找了个台阶。

    一个人说,你真是个闲人,闲得往乡下跑。

    打牌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董阳也跟着他们笑。不过,他的笑,很勉强。

    打牌的人让董阳随便坐,还指着花生、瓜子、糖果,让他随便吃,自己拿。

    这时候,一个人对董阳说,你别到处瞎转了,过年都这样,我们在外面干了一年,就这几天,休闲休闲!

    董阳想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不能光顾着休闲虚度了光阴。可是,话没说出来,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回家就打牌,地里的庄稼怎么办?”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有个人对董阳说,一看,你就是没种过地。大冬天的,地里有庄稼吗?有,也是麦苗,下场雪就盖上了棉被子,不用管它。

    另一个人说,你和他啰唆什么,快出牌。

    又一个人说,农业上的事,和他说得着吗?

    几个人就不再搭理董阳,把他晾在了一边。

    董阳摸了摸下巴,钻出了屋子。

    这时候,他看见了先前那个老人。老人的身上,套着新崭崭的唐装,正被几个大人小孩们簇拥着,也不知道,是不是老人的儿孙。

    老人也看见了董阳,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来了啊?

    董阳说了些给老人拜年的话。老人感动得直笑,伴着欷歔。老人指着身边的人说,这些人,都不是我家的,都是我花钱雇来的。我家的人,都没回来,在外头过年了。

    董阳吃惊地张着嘴。

    回城后,董阳将调查报告的提纲撕了个粉碎。

    他想,开春后,也去乡下打工。

    (选自《山东文学》2015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写了东阳两次去乡下的经历,透过董阳的具体言行,充分表现出他对城市和乡村生活现状的深刻了解。

    B.看着农村人都到城里打工,董阳心里很想知道农村的土地由谁来种,老人告诉他答案,是城里下岗职工来种。

    C.关于调查报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由最初的想要写调研,到决定写完这个调查报告,最后他把调查报告的提纲撕掉,可见调查报告是全文的线索。

    D.董阳过年时来到乡下,看到村子里确实有很多人,可是这些人并没有干活,而且对他也不热情,这让他很尴尬。

    E.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乡下人去城里打工,城里的人去乡下打工,这种现象有时代特征,但老人花钱雇人陪着自己让人感觉心酸。

    2.文章以大量笔墨写到董阳周围的人们,还有乡村那些过年回来的人们,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3.文中说,“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试分析笑容里包含的内容。结合文意推断作者对“进城务工者”的态度。

    4.文章结尾老人告诉董阳这些人都是他雇来的,表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邢兆远 李建斌

    1942年出生的李尚师,饱历世间沧桑。血与火,痛与苦,烧灼着他的心,更让他悟出一个理:个人与国运血脉相连,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方可安居乐业;只有治国有方,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1985年,任中学教师的李尚师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当时山西师院的“晋国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邀他一起编写《晋国史》。而自幼就崇拜“报国修史”的李尚师,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为国家尽一介草民之力。

    为搜集史料,李尚师走遍了晋国古地,晋侯墓地、陶寺遗址、尧都、天马—曲村遗址、晋献侯墓的车马坑、晋国铸铜遗址、侯马盟书出土遗址、牛村晋国宫殿遗址等都出现了他的身影。

    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曾住在翼城南梁农家,骑着自行车奔波于翔山之下、浍河之滨,观其山如大鹏翱翔之状、察其遍地灰层、绳纹陶片遗存比比皆是,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李尚师千方百计地参加各种研讨会,与史学界的朋友交流信息,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北大教授、著名史学家李伯谦感慨地说:“李尚师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和掌握,是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

    研究晋国史,疑点、难点很多。比如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历史就有七说,其中东汉班固、西晋郑玄等认为唐在今太原,后世在今太原晋源区建有晋祠,更使“太原晋阳说”不胫而走,家喻户晓。

    面对诸多大相径庭的观点,李尚师的大脑在梳理着一个个信息团,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诸多古籍文献,查找考古资料,实地观察地形,厘清各种说法的偏差,毅然选定“临汾盆地说”,并确定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挑战与创新的激情燃烧着李尚师的心,他不断审视权威史书:《春秋》只有1.8万字,由于只记事件结果,不记事件的经过和背景,过于简略,用语隐晦;《史记》以文学笔法写史,有许多地方“失实”。他将《左传》与《春秋》《国语》等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互为印证,厘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谈及此,李尚师说,修史之人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之思想,敢于突破禁区,超越前人。

    2011年,李尚师开始编撰《治国方略史鉴》。他俯瞰五千年漫漫长史,在揭开一层层面纱后发现,源远流长的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中庸”,使国家和谐,社会安定,然而其以宗法制为核心,讲等级,守旧保守,不易于社会变革,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法家崇尚法治,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建立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规范有序的社会。其缺点是,由于手段强硬,滥用之,则容易激化矛盾,甚至造成社会动乱。

    在《治国方略史鉴》中,李尚师厘清了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脉络:尧舜时期始创“明刑弼教”“德主刑辅”,于孔、孟时期发展成熟;与此同时,法家学派在晋国孕育、发展,然后儒、法思想通过晋人卜子夏在晋(魏)发生碰撞、融合,并形成了“儒法兼容”思想。战国末期,荀况在“儒法兼容”思想的基础上,将儒家的“礼制”与法家的“法治”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思想,转变形成历时两千年的治国思想的主线。

    观云卷云舒,思潮起潮落。李尚师以大量的史实在讲述着,战国时的魏文侯尊崇“重法尊儒”,让魏国成为当时的最强盛国家;到了秦始皇,实行纯法家思想治国,结果15年短命而终;汉宣帝以“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使汉代因此而强盛;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实行“王道”治国,结果仅存15年。从东汉至清朝,凡是灵活运用“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思想治国的,国家就走向繁荣昌盛;凡是偏离了这条治国思想主线,就会导致或专权暴政、人民揭竿而起,或是政治腐败、民心怨恨的结果。

    2014年逝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学会原常务会长孟世凯评价李尚师,他独立完成了一个重大理论性课题,具有创新意义。他根据有关文献和新的考古成果,围绕“治国思想主线”,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梳理出中国两千载治国思想的主流:“隆礼重法”,这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当今也具有借鉴意义。

    这位“宿儒”,身居山村,耐住清贫与寂寞,历时三十余载,以心与魂熔铸着长史。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宫长为评价李尚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下河东,无出其右。”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7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饱经世间沧桑的李尚师,在血与火痛与苦的经历中,体会到个人生活境遇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因此走上了漫漫修史路。

    B.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大量的历史遗存。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C.修史过程中,李尚师重视文献史料,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形成了百万字的手写书稿,各中心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D.在考查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时,李尚师推翻了历史上的七说,理清各种偏差,确定了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E.李尚师突破禁区,超越前人,将、《左传》与《春秋》《国语》等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从而理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

    2.李尚师开始编撰《治国方略史鉴》的主线是什么?具体阐述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两段引用孟世凯于宫长为对李尚师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4.李尚师被称为“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他的事迹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怀?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大军征云南,命真偕其子兵马指挥贵往。规画军饷,置邮驿。寻命真为浙江布政使,改湖广。二十年复致仕,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卒。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①尉佗: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三国志•吴书•陆瑁传》中有“昔尉佗叛逆,僭号称帝”的记载。②世券:又称铁券,是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鑊,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做刑具,用来烹煮罪人。如“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鑊。”

    B.“擢”。 升官曰擢,擢,犹升也,进也,所以尾段,“累进资德大夫”的累进就是多次升迁的意思。

    C.“顿首” 跪而头叩地为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D.致仕指踏上仕途,即开始做官,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修致等名称,盖指官员飞黄腾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真年少之时即好书剑,文武双全。喜欢儒术,善于作战。元末时,曾聚集民众对抗盗贼保护乡里,并赶走黄常、熊天瑞,杀掉王仲刚等。

    B.何真忠于朝廷,致力于平定叛乱,王成、陈仲玉作乱,元帅受贿,却把前去报告的何真抓捕,他被迫逃亡;何真后曾多次攻打王城,陈中玉,最后这两人都被何真杀掉。

    C.何真识时务,顾大局,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收复广东,何真就派都事刘克佐献上印章,并且把所属地的户口军队粮食等登记好,以示归顺。

    D.何真为官颇有声望,深受朝廷恩遇,何真一生多次升迁,担任很多官职,退休之后又被启用,曾被封为东莞伯,并被赐予世代享有特权的符卷。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2)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小题。

    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

    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①。伴赤松②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③。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

    【注】①沧浪:出自《楚辞·渔父》:这里代指避世隐居。②赤松:指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③何郎:何逊,南朝梁的文学家,喜爱梅花,日夕吟咏其下。

    1.“急疏利锁,顿解名缰”中的“急”和“顿”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该曲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结合全曲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突出表现其对搜刮时的严苛与挥霍时的无度的两句是:“           

    (2)在《诗经·蒹葭》中,诗人想顺流去寻找伊人,但伊人仿佛在水中央的两句是 “                  。”

    (3)在杜甫《登高》中,诗人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并以猿与鸟的活动来表现自己心境的两句是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为了挖掘和发扬平谷民乐演奏技艺,平谷区文联通过层层选拔,从数千人里选出了36名高水平民乐爱好者,真可谓     

    (2)6月2日,四大电信运营商的云南分公司被处以罚款,共计1318万元,千万的罚款,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天文数字,但是对于四大通讯运营商来说是     

    (3)美丽与智慧兼备的人如      ,上帝轻易不会叫人鱼与熊掌兼得,但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比如港姐选美出身的张曼玉,南非名模查理兹·塞隆。

    A.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百里挑一  

    B.百里挑一      九牛一毛      凤毛麟角

    C.九牛一毛     凤毛麟角      百里挑一  

    D.百里挑一     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家冯唐称,在自己最烦躁的时候是文艺救了他,那段时间他正是为了防止不患上精神病,才再次把文艺拾起来,写完了《万物生长》。

    B.“拯救不开心”是电影《煎饼侠》的宣传口号,截至7月27日,该电影的票房收益至少达8.53以上,如此高的票房逐渐想要被“拯救”的人群庞大。

    C.2015年7月15日,第26届香港书展循例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通往湾仔的地铁人潮汹涌,不少人甚至拖着拉杆箱来买书。

    D.英国伯明翰大学近日发现了一批《古兰经》的零碎手稿。距今至少有1370多年的历史。这些手稿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兰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那些认为宣扬二十四孝就是鼓励天下的子女们真的去“卧冰求鲤,为母尝粪”的观点是荒谬的。正如今天我们教小孩子“凿壁偷光”的故事只是为了让他们明白要努力学习的道理,而不是让他们去在家里的墙壁上砸一个窟窿一样,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二十四孝只是描绘一群人的孝行(当然,“埋儿奉母”的不算)的总和,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到孝的重要。为人子女应该尽孝的道理,         

    A.而绝不是要将二十四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孝”与否的标准,更不是要人去机械地模仿。

    B.而绝不仅是要人去机械地模仿,而且是要将二十四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孝”与否的标准。

    C.而绝不是要人去机械地模仿,更不是要将二十四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孝”与否的标准。

    D.不是要人去机械地模仿,而是要将二十四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孝”与否的标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次不超过10个字。

    溃肠病人在寒冷的冬秋及冬天,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           ,避免情绪消极低落,注意劳逸结合,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供应,           ,特别应注意腹部保暖,坚持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冷暖适宜,切忌暴食和醉酒,要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公布了该校今年录取通知书的图片以后,陆续有人在网上发帖称,武汉大学今年的录取通知书和中国人民大学去年的很相似,质疑武大抄袭人大创意,网友指出两份录取通知书在字体,图案元素、整体风格上都存在一定的雷同程度,人大校友笑称,“欢迎收到通知书的同学来人大,毕竟很容易一激动就看走眼了”。武大的学生则认为,中国风大同小异,字体库全国都一样,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请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语言鲜明,准确得体,不超过1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5年6月27日,由喜剧演员贾玲主演了名为,木兰从军的小品,小品中的木兰因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而引起众多网友和观众不满。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各界的争论。

    观点一,花木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节目中将她恶搞成贪婪自私等傻大姐形象,严重违背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这部闹剧提供的全部是负能量,是误导群众,尤其是青少年。

    观点二:在多元化的社会,艺术形象甚至英雄形象被解构,被颠覆在所难免,但是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值得去捍卫的文化遗产,就像意大利以角斗场为荣,埃及人保护自己的金字塔,如果要维持一个正常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国的历史传统也应该被尊重和爱护。

    观点三,只是个娱乐节目,不用太较真吧,贾玲“恶搞”亦是“无心之失”,不必“上纲上线”。

    观点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女神也是为了能拿出更好的作品逗大家乐,为此也付出巨大努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