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  愤

    (宋)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1.以下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 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 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报负、过人识见。

    E.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抒情手法上委婉含蓄,用笔婉转,蕴蓄着极为深沉的精神力量。

    2.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官印为何由方变圆?

    在1931年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出现之前,方形印章曾是不二之选。但是,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了不同命运,如今只在一个地方硕果仅存——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相反,圆形公章已通行于世。

    中国最早的印章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文字写在竹简上,印章主要是用来钤印封泥。《周礼·地官·司市》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记录,当时公私印章都可以称为“玺”。秦始皇规定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只能称为“印”。

    中国印章图案完全由文字组成,字形的形体美对印章布局之美起决定作用,最常见的大篆、小篆和汉篆,宋元以后隶书、楷书和各种宋体书也开始出现在印章中。由于汉字本身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文字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成方块状,为体现对称之美,从秦代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

    《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对印章的规格和尺寸做了规定。皇帝、皇后、太后、太子、亲王的玺印称为“宝”或“玺”,用玉和金制作,印钮为盘龙、交龙、蹲龙或龟。正一品至九品官员的印章用银或铜铸造,印的边长从三寸四分到一寸九分,厚度从一寸到二分二厘不等。文官的印钮均为直钮,只有御史的印钮上面有穿孔,便于随身携带,而总督、将军等高级武官的印绶为虎钮。

    古代玺印中青玉地位高于白玉。明初六玺中,等级高的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是青玉制,次一级的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是白玉制。金玺再低一级,主要是皇后、太后、太子用。这些宝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比如祭天时用“皇帝奉天之宝”,颁发诏书用“皇帝之宝”,祭享百神用“天子之宝”,调兵征伐用“皇帝信宝”,调发番兵用“天子信宝”,册赏赐劳用“皇帝行宝”,赐封藩邦用“天子行宝”等。

    《大明会典》中记载的明朝传国宝玺有二十四方。清朝的传国玺在乾隆时期最终完备,大体上仿照明朝,但增加了一颗“大清嗣天子宝”,变为二十五方宝玺,存放于交泰殿。此外,乾隆帝传位嘉庆后,又用青玉制作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用于任命正三品以上官员,但这方宝玺只使用了一代。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制作了五方印玺。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着手制作五方新国玺,其设计尺寸均大于袁世凯时期的旧玺。1949年以前中国普遍使用方形公章,例外情况一是圆形的邮政印章(邮戳),一是中国海关日戳。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应当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它与传统中国印章最大的区别是将图徽符号加入印章,打破了以往中国印章只有文字而无图徽符号的结构,因为追求对称以及必须将镰刀锤子图案置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

    实际上在50年代前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政府所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印,但是到1955年之后统一改成了圆形公章。等级最高的是国印,直径七公分,中央为国徽,国徽外刊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字,使用时由国务院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钤用。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称为“印”,明清时期皇后、亲王的印章也可称为“玺”。

    B. 春秋时期,为保证写在竹简上文字的保密性而使用印章钤印封泥,这里的印章是中国最早的印章。

    C. 我国古代正式印章采用方形,主要由印章上汉字字形的形体美、印章布局之美决定。

    D. 明清前各朝代对印章的规格、尺寸、材质都有明确规定,明清时代的规定更具体严格。

    2.下列又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我国官印“由方变圆”的演变为论题,阐述了不同的形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B. 文章以官印的形状为主要内容、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呈现了中国官印的演变与发展。

    C. 在论述过程中使用很多具体可考的实例,就增强了材料的权威性和观点的说服力。

    D. 对于官印形状,文章先综述观点,接着介绍印章起源,最后分析“由方变圆”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要根据一方文物印章推断其使用者,其材质、尺寸、印钮等细处特征均是重要参照。

    B. 明初,宝玺需要做出之宝、信宝、行宝等多种类型以供使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玺用途不同。

    C. 我国第一枚圆形官印将图微加入印章,为追求对称及必须将图案置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

    D. 1955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印也改成了圆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才有资格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访草

    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此时我活在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可是一如家里虽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寻。我说寻萧。小学生笑着说:“搬家了。”我问:“搬哪里去了?”小学生说:“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啊,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了--而且雨季也过去了。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田野里的草,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晓得吗?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又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看着可能复苏了。

    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出它的名字。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孤独过。我所谓孤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在结构上,直接点题引出下文要写的内容;在内容上,写“我”常访草,且运用比喻,把自己比喻成一株草,表达了对草的喜爱。

    B. “萧、艾、是草原三姊妹”,以拟人手法来写三种草。形成今昔对比,从而突出“我”童少年对艾草的深厚情感,因失去而痛苦,又因见到而快乐。

    C. 小金英随日出展蕊,晌午闭合萎谢。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这让作者联想到人生有黑夜白昼,应该珍惜生命好好利用。

    D. 结尾部分美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认为作者喜欢叫出不认识的植物名字固然快乐,但不如唤熟悉的名字亲切。看似闲笔,实则是点题“访”。

    2.如何理解“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这句话的含意?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遥远的杭州

    田洪波

    元旦的日历刚刚撕下,刘晓红他们4个知青就筹划着回家的事了。

    那天开过年工资,几个人就乐颠颠地去了一趟镇里,买回许多东西,大包小裹地捣腾起来,只有王广胜,一个人低头出门抽起闷烟。

    在这之前,大家曾约他一起搭伴回家,但王广胜谢绝了。由于他块头大,平日里就比刘晓红他们花销多。今年拿到手的工资不过30元零点。核计来算计去,尽管强烈地想念白发苍苍的母亲,最终王广胜还是决心不回去了。

    从胜利大队到莽山屯要买长途车票5元,从莽山屯到佳木斯火车票是10元;从佳木斯到上海硬座火车票要33.3元;从上海到杭州要3.6元,光路费就差不多了,路上还需要几天时间的吃喝,怎么掰手指头数都不够啊!

    其实,王广胜当天晚上就失眠了。夜里他默默流泪,他已经快两年没回家了,寡居多年的母亲是他永远的牵挂。

    “有啥需要我们给你带的东西?”不知何时,刘晓红站在他身后。

    王广胜急忙把眼睛看向天:“不,不用,谢谢你们的好意。”

    刘晓红沉默一下,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但王广胜没动,半晌,猛地转身进屋:“我帮你们收拾东西!”

    刘晓红眼圈也红了,她知道王广胜心里难受,叹了口气,跟进屋去。

    房东老何让刘晓红他们放心,他会换着花样给王广胜做吃的,保证不会亏待他,把几个人说笑了,才放心地上路。

    当天晚上,老何的屋子里清静了许多,只有高粱米的清香缭绕。老何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卷五香干豆腐,小心地切开,拼成一盘。又洗了几块白菜、萝卜,倒上一碟大酱,烫上两壶白酒,招呼王广胜吃饭。王广胜没滋没味地吃着,却并不说话。老何偷偷撩他一眼:“如果你真的想家,想你母亲,其实也不难。”

    老何说着倒满酒:“我有个主意,就是从莽山屯到佳木斯这段路程,你如果敢逃票的话,能成功,再精打细算地花,估计这一趟费用也就够了。”

    王广胜已经喝得脸红了,决然地摇摇头。逃票,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是多么丢人的一件事,再怎么困难,他也不能干啊!当然,老何这是为自己好,为自己着想。王广胜无言地冲老何举了举杯。

    晚上,王广胜彻底地在炕上烙开了饼,快天亮了才迷迷糊糊地睡着。随后的几天也是,整个人无精打采。

    小米,面食,老何变换着给王广胜做着吃,但王广胜就是说不出那个谢字。他把力气都用到了黑土地上,发疯似地干活。

    春节刚过,刘晓红他们就回来了,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气。大家给王广胜带回许多东西。刘晓红还给王广胜买了一副耐磨的手套,王广胜的心稍平静了些。

    那天,王广胜肚子不舒服,被队长特批提前回家了,却正好撞上邻居王婶从老何家走出来的背影。王婶挥手说着回吧,别客气,没面没米了再去我那儿拿。

    王广胜的心突然一紧,想着老何那几天对他的照顾有加,脸热了起来。他想说什么,一米八的大个子矗在那儿,半天却没动。

    中午返回队部,有人给他带来一封信,是母亲寄来的。王广胜激动不已,颤抖着手急忙撕开。母亲在信上说,他托战友带给她的30元钱和20斤粮票已经收到了,让他别亏着身体,她一切安好。

    30元钱?20斤粮票?这是一笔多么大的数字!几乎一年的工分啊!王广胜惊呆了。

    他想到了刘晓红他们,想到他们回来后,绝口不提回家的事,想到他们小心翼翼的神态,想到他们带给他的那些东西,想到他们怎样历尽艰难,在杭州的偏僻小巷里找到他的家,把节衣缩食省下来的一张张纸票递到母亲的手中。

    王广胜蹲下身,哭得像个孩子似的。(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王广胜收到母亲的来信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使情节陡然逆转,顿生波澜。

    B. 房东老何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对敏感自尊的王广胜小心翼翼,照顾有加,但他也是一个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这从他要王广胜逃票可以看出。

    C. 小说写王广胜无意中撞见从老何家出来的邻居王婶,主要目的是暗示王婶爽快大方、乐于助人,让王广胜印象深刻。

    D. 小说故事温馨动人,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注重在细微处着墨,如“刘晓红沉默一下,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形象跃然纸上。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王广胜,有人认为是关心帮助他的群体,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注】①脱粟:糙米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件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 闻其上蔬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凄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 织造是明清时于苏杭等地设立的负责织造衣料以供宫廷之用的专局。

    C. 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将记事的笏板插于腰带间,后来成为士大夫的代称。

    D. 谥是帝王或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海瑞谥为“忠介”,是表扬他忠诚耿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瑞为政清廉,都御史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招待简陋,让鄢懋卿非常愤恨但也只能收敛威风离开。

    B. 明世宗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却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抓起来。

    C. 海瑞力摧豪强雷厉风行,又裁节邮传冗费,朝中官员上疏陈述他的罪状,皇帝还是下诏书褒奖海瑞。

    D. 高拱在海瑞视察南京粮储时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于是告病还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2)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每天早起晚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宁可遭遇死亡或者流放,也决不愿意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3)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壁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1)从文中看,孔子认为“仁者”应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2)你还知道孔子关于“仁”的其他论述吗?请另外任举出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清华大学推出新规:从2017级开始,清华大学学生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特殊情况除外)。规定一出,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清华大学这不仅延续了90多年前的老校规,而且游泳锻炼效果好,同时也是一种危急生存技能,是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好办法;也有人认为运动项目应该多样化,此规定强制“学生会游泳”过于苛刻,可能会扼杀人才。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