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材料作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7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目:“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会怎么做?”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参加了这次阅卷,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我会留一块作为晚餐。本杰明批注道:你很节俭。有的干脆说,统统吃掉。本杰明笑一笑,批道:你真可爱。忽然,有一个答案吸引了他,上面写道:“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本杰明教授在卷末为他批了几行字: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却不知道一朵水仙花的妙。我可爱的孩子,你小小年纪已经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不为物质所累,堪成大器。这位学生的名字就是沃伦·巴菲特,当年刚刚20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深厚。中国人自古就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福”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在屋门、门楣、窗户等醒目的地方贴“福”字的习俗最迟始于宋代,而在朱元璋的倡导下,盛行于明代。

    关于“福”的含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延伸的。福,从示部。从示部的汉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这一点从甲骨文中的“福”字可以得到印证。“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福”又成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渐渐地,随着社会变迁,“福”的含义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与延伸。《礼记。祭祀》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谓之备。”意思是福即事事顺利。《韩非子》上说:“全寿富贵谓之福。”此处当福运、福气讲。除此之外,《尚书》中提到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说,福包括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和善终。总而言之,不管是《尚书》、《说文》对福的诠释,还是今人对福的理解,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

    有关福的习俗从古至今形式不少。有的依然盛行,有的业已湮灭,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以旧的风俗。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这里的春牌儿就是在纸上写福字。倒贴福字,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摸福:由于中国人特别追求福,向往福,因而一种摸福的风俗自然而然应运而生,这种风俗活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各有千秋和讲头。祈福:古人于福,重在祈求过程,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戒斋,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坛前祝岁祈年,祭天祀地,以求江山永福,黎民百姓则在社庙稷庙或者自家的火土神菩萨面前焚香上供,磕头作揖,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合家幸福。祈福是一种由来以久,遍及全国的风俗活动,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现在的主要形式则为在新春来临之际鸣钟,以求幸福降临。祝福:祝福是绍兴人的年终大典。目地是祈求来年整年的好运气,该风俗起源于元初,绍兴话称作“请大菩萨”,也叫“请祝福菩萨”。一般安排在旧历十二月十日至三十日之间。

    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吉祥图中,福字吉祥图也位居榜首,中国人民追求和向往福的理想,在吉祥图中以它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民族语言得到很好的形象化。如《大寿图》、《翘盼福音》、《五福和合》、《平安如意》、《万种流云》等,其中《五福和合》图就是用五只蝙蝠飞入盒子来表示吉祥之意,“蝙蝠”之“蝠”就是谐音“福”的意思。这些吉祥图都将福字的吉祥喜气溢于图中,给人喜气的感觉。我想这也是中国文化精髓所在,因为它永远都有实物为之传载。

    (摘编自殷伟《中国福文化》)

    1.下列关于“贴福字”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贴福字”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表现出古人自古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

    B. “福”字所贴之处为醒目的地方,比如屋门、门楣、窗户等等,他是由朱元璋带头提倡而在明朝兴盛起来的。

    C. 在南宋人写的《梦梁录》中我们可以知道,贴福字那时叫“迎春牌儿”,这说明“贴福字”由来已久。

    D. 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这用了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某些地方的这种作法更充分地表达了对福的向往和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福”字是会意字,它的最原始意义是“向上天祈求”,这一点是从甲骨文“福”字呈现的祭祀形象而得出。

    B. “福”字含义有“向上天祈求”“特指祭祀用的酒肉”“事事顺利”“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和善终”等含义,都是古人的诠释。

    C. “福”的习俗形式多样,有的依然盛行,有的已经湮灭,比如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戒斋,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坛前祝岁祈年就湮灭了。

    D. 祈福的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自古以来在新春来临之际鸣钟形式一直都是主要的,而那些封建的、体现封建皇权的形式已经消失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旅游景区中的“摸福”,碗底刻“福”字,剪纸有“福”,节日可见“福”,故曰“时时”向往。

    B. “祝福”这种习俗我们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接触过,“鲁镇”祝福也是年终大典,目地是祈求来年整年的好运气。

    C. 吉祥图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它也是分类别的,在这些类别中,“福字吉祥图”是排在第一的。

    D. 中国福字吉祥图“永远都是有实物为之传载”,其中的“实物”是指汉字字形“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麒麟

    焦辉

    老人把哑巴兄弟的手放进邵林手里,用力摁。邵林说:“爹,我给叔养老送终。”老人笑了笑,咽下最后一口气。邵林按乡村习俗埋了父亲,哑巴叔拖着瘸腿送棺到坟地。第一锹土落在硬木棺材上,哑巴叔哭昏了过去。

    邵林收拾旧物。哑巴叔佝偻着背蹲在枣木门槛上,怀里抱着邵林父亲的遗像,刀刻般的皱纹藏满秋阳的余晖。邵林从父亲枕头下翻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个红绸卷,展开,一根白色羽毛。邵林看不出是什么鸟的羽毛。没听说父亲生前喜欢鸟啊!怎么会珍藏一根白色鸟羽呢?邵林不解。母亲早已过世,只好问大姐。大姐电话里很嘈杂,说:“鸟羽毛?不知道啊。”邵林想,既然老人把白羽珍藏,一定有他的道理,也说明它是老人生前喜爱之物。邵林就把白羽放进旧衣旧被褥,拿去河边焚烧了。豫东乡村习俗,过世人的衣物一般不能留过头七,要寻个僻静处烧掉。

    邵林回城时把哑巴叔从老家逊母口邵家营子带走了。他联系了一家老年公寓,把哑巴叔安顿好。哑巴叔很安静,一直抱着邵林父亲的相片。

    哑巴叔一辈子没找到老婆,一直住在邵林家。邵林父亲对这个兄弟好,衣食相同。哑巴叔知恩德,吃罢饭就拖着残腿下田干活。年月黄黄绿绿过去了。邵林母亲去世后,他父亲和哑巴叔一起生活,倒也是个伴。

    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去东关小同街。小同街是个背街,街上有个鹌鹑市。想学习鹌鹑知识,这里可是个好去处。有个细白眉毛老者,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大家都喊他老白。有人把着鹌鹑问:“老白,看看我这个品相咋样?”老白斜睨眼,嘿嘿笑,搖头,说:“麦鼻,蒜头,下品。”又一人敬烟举鹌鹑:“老白,您给掌掌眼。”老白接过烟,有人打火。老白吞吐口烟,指着鹌鹑的眉,说:“黄须同金,白银一线。可惜啊,阔过额顶了,眉硄,一见诸鹑先躲藏。”有个粗汉不服气,问老白:“你到底见没见过上品鹌鹑,不要只会背书格子忽悠?”老白冷哼一声,长脸上满是不屑,说:“我打小跟父亲走街串巷,七八岁时就在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见过玉麒麟。”

    邵林听见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忙凑到近前。老白说的豆腐铺是他祖父开的,邵林祖父的豆腐铺是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的一家,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煮豆腐,白天就要拿出去卖,邵林父亲没有子承父业。人群听见“玉麒麟”也纷纷聚拢过来。粗汉不肯示弱,说:“‘玉麒麟’不就是白鹌鹑吗,打斗时不定咋样呢,好多事都是看景不如听景。”

    老白叹口气,神色黯然了,说:“可惜啊,‘玉麒麟’还没调养,就被开豆腐铺那人的儿子吃了。”人群也发出惋惜的嘘声。老白又说:“听我父亲讲,那人原打算把‘玉麒麟’献给伪县长刘金坡,换回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玉麒麟’没了,许老板被狼狗咬死了。那人气得一棍子打断了儿子的腿。听说那人的儿子还是个哑巴。”

    邵林听到这里,忽然想起父亲珍藏的那根白色羽毛。那根羽毛会不会是老白口中“玉麒麟”身上的?可惜那根白羽已经焚烧。要是“玉麒麟”的羽毛,父亲为什么珍藏呢?哑巴叔的腿,也一定是祖父打断的。邵林没见过祖父,他出生前,酗酒的祖父已醉死在河里。

    没等邵林精通鹌鹑经,单位领导被双规了。邵林不再去小同街。

    几年后的一天,哑巴叔到了落叶之秋。他很虚弱,用手比画着,想吃什么东西。邵林脑海中闪过那根白羽,忙打车去小同街,买了只鹌鹑,炖好。

    哑巴叔吃了一块鹌鹑肉,笑了笑,咽气了。

    后来邵林不止一次想,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不仅描写了“一根白色羽毛”这一重要物件,而且通过邵林对它生疑、解疑的过程,使悬念迭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小说写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到东关小同街去学习鹌鹑知识,最主要作用是表现邵林投其所好,巴结上司的性格特征。

    C. 小说擅用白描表现人物,“细白眉毛”“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就使“老白”带上了谙熟掌故的传奇色彩。

    D. 小说先写邵林的父亲因没有看管好哑巴叔而深感自责。后写邵林替父弥补过失,赡养叔叔。歌颂邵林“知错就改”“忠孝”的美德。

    E. 小说将人物命运置于社会发展洪流之中去演绎,不仅表现了浓浓亲情,而且将之升华为“匹夫有重于社稷”的家国情怀。

    2.小说在刻画邵林祖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这样一个疑问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光,字总持,吴兴人也。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余骑。光酹酒而誓曰:“是行也,若不能建立功名,当死于高丽,不复与诸君相见矣。”及从帝攻辽东,以冲梯击城,竿长十五丈,光升其端,临城与贼战,短兵接,杀十数人。帝望见,壮之,驰召与语,大说,即日拜朝请大夫,恒致左右。光自以荷恩深重,思怀竭节。及江都之难①,潜构义勇,将为帝复仇。先是,帝宠昵官奴,名为给使,宇文化及以光骁勇,方任之,令其总统,营于禁内。时孟才、钱杰等阴图化及,因谓光曰:“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以卫社稷,斯则古人之所耻也。今又俯首事仇,受其驱率,有熏面目,何用生为?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公义士也,肯从我乎?”光泣下沾衿,曰:“是所望于将军也。仆领给使数百人,并荷先帝恩遇,今在化及内营。以此复仇,如鹰鹯之逐鸟雀。万世之功,在此一举,愿将军勉之。”孟才为将军,领江淮之众数千人,期以营将发时,晨起袭化及。光语泄,陈谦告其事。化及大惧曰:“沈光者,勇决不可当,须避其锋。”是夜即与腹心走出营外,留人告司马德戡等,遣领兵马,逮捕孟才。光闻营内喧声,知事发,不及被甲,即袭化及营,空无所获。遇德戡兵入,四面围合。光大呼溃围,斩首数十级,贼皆披靡。德戡辄复遣骑,持弓弩,翼而射之。光身无介胄,遂为所害。麾下数百人皆感奋用力,斗而死,一无降者。时年二十八。壮士闻之,莫不为之陨涕。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

    【注】①江都之难:指宇文化及缢杀炀帝。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B. 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C. 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D. 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炀帝,指隋炀帝杨广,“炀”是其谥号。给予杨广“炀”的谥号含有贬抑的意思。

    B. 辽左,指辽东。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称江东为江左、称江西为江右。

    C. 总统,在文中是总管、统率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指国家元首。

    D. 仆,古时男子谦称,古时经常用来谦称的还有“臣、某、小人、执事、微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光骁勇敏捷,作战勇敢。他曾经爬到高处帮助僧人系好绳索,使人嗟叹惊异;跟随炀帝征讨辽东时,与敌人短兵相接,杀了十多个敌人。

    B. 沈光志在功业,慷慨激昂。他辞别众宾客时立下“如果不能建功立业,就死在高丽”誓言,后因作战勇猛受到隋炀帝赏识,被授予官职。

    C. 沈光知恩图报,为人所害。为报知遇之恩,在隋炀帝被害之后,沈光联络孟才、钱杰等人图谋杀死宇文化及,不料事情败露,自己反而被害。

    D. 沈光事迹感人,可歌可泣。沈光的部下为沈光的勇猛善战、义重如山所感动,在沈光战死后绝不投降,战斗而死;壮士无不为沈光之死而流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望见,壮之,驰召与语,大说,即日拜朝请大夫,恒致左右。

    (2)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以卫社稷,斯则古人之所耻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①《阿房宫赋》中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

    ②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明因大自然美景召唤而相聚的句子:_______,______。

    ③《登岳阳楼》中写洞庭湖磅礴浩瀚,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④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下列各项加点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俳(pái)优       哂(xī)笑        蜩(zhōu) 腹       畴昔

    B. 垣(yuán)墙      剽(piāo)掠       肯綮(qìng)        燎香

    C. 枇杷(ba)        筼(yuán)筜       考妣(bǐ)         异爨

    D. 刈(yì)草        妃嫔(pín)        栏楯(dùn)        踯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个指挥员应该随时关注战场形势,从大局出发,全盘调度,岂能目无全牛,斤斤计较于这些琐碎小事,以致误了大事?

    ②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处于震源中心的比芒村瓦釜雷鸣,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也变得伤痕累累。

    ③到15日上午,赣北出现入汛来最强降水过程。一阵振聋发聩的雷声滚过,紧接着倾泻大雨。整个强降雨带集中在赣北的乐安河、昌江等流域。

    ④朱日和沙场大阅兵展示了中国自主研究的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国外媒体纷纷报道,无不侧目而视,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⑤美国作为互联网的缔造者和网络战的始作俑者,最了解网络攻击的杀伤力,所以高度重视网络战。

    ⑥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经济建设以及国家战略层面凸显出重要作用,因此,全球都在争先进行战略部署。

    B. 如今,随着微信用户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好文好图,不堪其扰。

    C.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名单,我们相信这一国家战略将有力推动中国的大学建设,使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或前列。

    D. 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帷、帘以外,帐也是居室中重要的张设之物。       。在这一时期,      。但是     

    ①最重要的是张设在床榻上的“寝帐”或“床帐”

    ②张设在寝床上方的寝帐

    ③只作为专供寝卧的器具

    ④虽然床在居室陈设中的中心地位职能消退

    ⑤仍备受人们的重视

    ⑥帐除了行军或出游、宴饮时作为帐篷类物品的含义

    ⑦仍是非常重要的家具

    A. ④⑤⑥③①②⑦

    B. ⑥①④③②⑤⑦

    C. ④⑦⑥①②③⑤

    D. ⑥⑦①⑤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有关于散文的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 先秦散文大多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例如《论语》,鲁迅曾对它评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B.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多用铺叙和描写的手法。枚乘的《七发》是汉赋形成的第一篇,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左思的《三都赋》使得洛阳的纸价上涨。

    C.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提倡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D. 明清两代实行文化专制,妨碍了文学的发展。散文成就虽不如唐宋,但也出现了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桐城派”等著名的散文流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语句所涉及到的人物依次是(   )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

    (2)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3)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4)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 贾谊   韦庄    苏  轼     李清照

    B. 贾谊   杜甫    白居易     柳  永

    C. 屈原   韦庄    苏  轼     柳  永

    D. 屈原   杜甫    白居易     李清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对下列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B.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诗)为主,小学尤以书、诗为主。

    C.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D.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许多人从小就有当作家的梦想,其实实现这个梦想并不困难。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的习惯,一定可以积累许多的创作素材,因为只要阅读,就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了这些收 获,必然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假以时日,认真创作,就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实现我们的“作家梦”了。

    ①坚持阅读,不一定就能积累许多素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