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非选择题 4 题,单选题 7 题,连线题 1 题,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决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已主义的两面手法。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生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

    ——田苗苗《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方(克立)先生指出,现代新儒家主张“复兴儒家文化”、“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呼唤和推进“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其根本精神不在于复古,而是要畅通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大流,使之不至于割断和失坠,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所谓“现代新儒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方先生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新儒学思潮并与之展开交流对话之始,乃至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他实际上一直在强调和凸显马克思主义较之现代新儒家具有更为开放、多元、理性和健全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方先生强调指出,与现代新儒家偏狭的新道统论、中体西用的文化立场和态度不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更为开放的文化视野,善于吸取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东方和西方各民族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对近代先进的科技成就,均采取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态度。很明显,这两派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胸襟和开放态度应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较顽固守旧派有着相对多元开放立场的现代新儒家,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相比显然还是要逊色得多。

    ——林存光《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儒学观与文化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脉络。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我们应对“大陆新儒家”这一思想流派的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有关美国政体及评价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十七部首,分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聚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以前曾被(法国)君主体制视作奇闻的美国各项创制,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度的遗痕。

    ——(1848年)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

    ——(1958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

    ——(1996年)美国法学家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外交事务》

    根据以上一则或多则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文翁,少年时好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看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让他们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

    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翻译并整理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在蜀地进行民风教化的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翁推行民风教化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7 题
  1. 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贵旅政治走向衰落

    C.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D.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A. 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 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 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 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马法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这反映出罗马法

    A. 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B.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维护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

    D. 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以三分之二多数复议推翻的有75次。这表明此时期美国

    A. 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   B. 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

    C. 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D. 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28年,苏联农民购买一公斤糖要卖7公斤小麦,至1962年,要卖14公斤小麦,1965年2月则要卖15—16公斤小麦。这表明苏联

    A. 长期优先工业建设   B. 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C. 国内物价持续上涨   D.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缓和社会矛盾,1712年康熙颁发谕旨,把康熙五十年(1711年)政府所掌握的全国人丁和应征的丁银,基本加以固定,作为以后每年征收丁银的常额依据,之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能解决赋役负担偏枯不均的问题。雍正即位后,进一步加强赋役改革,推行摊丁入亩。雍正元年(1723),按“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和“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的原则在直隶试点,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第二年“造册征收,(在直隶全省)通省计摊,统为核算”。接着,除山西等少数省外,相继全国推行。至雍正七年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自此“一省之内,(亦)则例各殊”的徭役形式“始规划一”,故有人称“(摊丁入亩)一举而数善备焉。”

    ——摘编自冯元魁《论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时赋役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推行赋役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

    A. 国家财政枯竭   B. 市场供应不足加剧   C. 群众生活受困   D. 党和政府形象受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以上材料说明了

    A.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B. 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

    C. 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

    D. 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B. 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

    C.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说明农业技长趋于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