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8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研究显示,199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表明

    A. 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 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 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利益失衡

    D. 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8 题
  1. 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贵放治人,其抟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据此可知

    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

    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

    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符合上述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A. 经典力学

    B. 生物进化论

    C. 相对论

    D. 量子假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判断

    A. 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   B. 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至北宋,全国的学术中心在洛阳,南宋时则转移至福建。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中原地区政局动荡   B. 全国经济中心南移

    C. 南方政治势力崛起   D. 理学大师们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贵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 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 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 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 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题文)中国优秀的罗马法专家、原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枏先生在《罗马法原论》中指出:“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根本未称是神意,相反,法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规范。”这体现出罗马成文法

    A. 强调人在立法中的地位

    B. 否定习惯法中神的意志

    C. 使人权有了法律保障系

    D. 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孙中山《民生主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视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即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纯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的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的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19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入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1910年的1500万增至1940年的4400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两者构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据(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人口迁徙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