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单选题 18 题,选择题 1 题,非选择题 2 题,null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8 题
  1. 1991年,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解体      B.俄罗斯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极盛时代的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下列对这种“新形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形成了主权在民的成熟民主模式

    B. 为雅典公民提供了平等的参政机会

    C. 创造法制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D. 通过间接民主的方式实现公民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

    A.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B. 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

    C. 军机大臣掌握实权

    D. 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

    A. 权益平衡思想

    B. 民主共和思想

    C. 民族平等思想

    D. 主权在民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的解释权,常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这一官员的做法(  )

    A. 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 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 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D. 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毛泽东曾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也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二人讲话围绕的核心问题是

    A. “一边倒”外交方针   B.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改善   D. 争取加入世贸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人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主要依据是(  )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收回了一战期间日本占领的山东主权

    C. 五四运动斗争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

    D. 坚决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日军宣布投降后,顺溜背负血海深仇,追杀坂田,坂田畏罪自杀。全面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的累累罪行不包括(     )

    A、旅顺大屠杀              B、制造潘家峪惨案

    C、南京大屠杀             D、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先后已经有十几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跨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等影响也不断扩大。这一状况(  )

    A. 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   B.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 推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D. 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将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 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 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 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某同学复习“雅典民主政治”后,制作了以下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面图片是中国特色的地方制度,两者都有很大地方自治权,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A.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这场战争是指(   )

    A. 中日甲午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

    C. 九一八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适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

    A. 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B.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

    D. 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④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曾说:“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 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 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材料一 虽然四大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但盟国之间早先已达成协议对战后德国采取协同政策。各大国都同意德国应该付出战争赔款。赔款主要是支付给苏联。在战争结束时,美国人却很快有了新的主张,希望推动德国的经济重建,以此来加速欧洲的复兴,并削减欧洲对美国财政援助的依赖,英国人、法国人对此也予以支持。于是在1948年6月突然废除已严重贬值的旧德国马克,按一比十的比率发行新的德国马克。事前没有就此得到征询的苏联人予以反对,因为这样做就违反了战时达成的将德国作为一个单一经济体的协议。作为报复手段,他们(苏联)封锁了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和铁路。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然而正是从柏林封锁这一东西方在战后第一次最为严重的冲突与较量中,人们也看到了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首次发挥了作用。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始终只限于水、陆交通,而开放着空中的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施行;而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接触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冲突的升级。……1949年5月23日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有关德国的问题和由于柏林形势而发生的诸问题,包括柏林的货币问题在内。于是到5月12日零时,西方的车辆通过占领区的分界线,历时11个月的封锁取消。

    ——摘编自彭树智《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林危机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苏为解决柏林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战后世界风起云涌,各种力量交互作用,对世界发展起到巨大影响。

    材料一美国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1年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美援必须用以购买美国物品和技术;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

    ——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

    (1)据材料一,概括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2)你如何理解“新力量的萌动”促使“两极格局开始消失”?

    材料三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想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对记者的谈话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建立单极世界“不现实”的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

    A. 五四运动的影响

    B. 十月革命的影响

    C. 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 土地革命的开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