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9 题,连线题 2 题,选择题 2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9 题
  1. 《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巨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

    D. 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国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皆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

    A. 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B. 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

    C. 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27年2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   )

    A. 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 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

    C. 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   D. 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贵族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 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于是南方“麦一斛至一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

    C. 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

    D. 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

    A.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 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C. 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D.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加入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目的在于

    A. 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B. 消除大小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C. 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 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

    A. 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张活动   B. 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 通过1832 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 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鮮自由与独立。

    ——中美英《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概括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邹容(1885年—1905年),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邹容所著《革命军》1903年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主张:驱逐住居中国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抹杀满洲人所立之皇帝,以做万世不复有专制之君主;建立中国政府,为全国办事之总机关;定名中华共和国;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第二章《革命之原因》中详细论述了“革命必先排满”的道理,指出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奴隶,而汉人则是奴隶的奴隶。因此,他大声疾呼革命,认为革命是天演之公理,世界之公理,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撰写《革命军》一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邹容的思想进行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A. 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B. 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C. 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 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08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再据唐《沙洲图经》所载,得出结论:“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 长城也。”这说明

    A. 史料相互补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B. 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C. 西方人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   D. 《史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还将骠骑(piào qí)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率。折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至此,府兵制趋于定型和成熟。《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契,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较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仑理纲常,要求人门“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未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反映了1873年至1930年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情况(单位:%)。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整理

    以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